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草木葳蕤赤子心

——评葛取兵植物系列散文

□丁智良

近年来,湘籍作家葛取兵将目光锁定家乡洞庭湖平原上种类繁多而又无比熟稔的植物,先后创作此类散文数十篇。他在这些作品中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深刻体悟,通过卑微的草木展现出来,做到人与物合、情与物融,让读者从细微处体验到辽阔和深远。拨开他笔下葳蕤恣肆的草木,可以真切感受到他魂系故土、挚爱亲友、悲悯世人、热爱生命、敬畏自然、不为尘俗所染、不为繁华所移的赤子之心。

葛取兵曾说:“是草木养育了我们,是草木让我们得以平静地成长。数千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得到了它们无微不至的庇护。”他满怀感恩之心,虔诚地将葛、麻、桑、藜蒿等洞庭湖平原寻常而熟稔的植物,当作一个个故人逐一立传。他摒弃干巴、冰冷的说明,将每一种植物都融入自己的苦乐和与亲人相关的记忆中,使得那些平凡的乡间草木生动、形象、立体起来,令人倍感亲切。他引经据典,深入挖掘与草木相关的历史传承和人文底蕴,赋予它们灵性和人格、感情和情义,使那些匍匐于泥土、低到尘埃里的植物如人一般,具有了独特的情感和品性。

葛取兵以故乡的植物为引子,抒发着自己对故园的深深眷恋,“每写下一篇草木,都是我对故乡苍茫心事的试探,也是我进入故乡内部的投石问路”。草木,就是他回乡的“路标”。他将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融入对故乡植物深情忆念的叙述中,打通了其间的天然壁垒,使二者相互映衬、相互依托、相互融合,成为无法分割的整体。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承载他思乡情感的绝妙容器。

世代蛰居乡间的父母亲人,一生出没于草木植物里,与那些土生土长的植物是最为熟稔的好友。葛取兵以故乡的草木为载体,通过一个个父母亲人侍弄草木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追忆他们的辛勤劳作、艰苦质朴,回味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呵护,反刍共同生活时的天伦之乐、温暖记忆。既体现了亲人与故乡植物的无尽牵绊,又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故乡的草木,成为葛取兵穿越时空、追忆亲情最熟悉、最贴心的载体,使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浓浓感情,有了最好的附丽和皈依。

人活世间,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不可测、不可抗的困苦和磨难,往往无法掌控,微如草芥、命若草木。葛取兵在《山椒》一文中有言:“其实,在每一棵草木背后,无一不讲述着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生活故事及乡愁。”他在叙写故乡的草木时,还将目光和笔触伸入社会和时代中,以深刻的悲悯情怀,关注故乡和身边人的人生变迁、命运波折,既深入探究社会名流的成功经验,也深入叙写社会底层小人物对生活和命运的抗争,使得那些原本简单唯美的写景状物之文顿然厚重起来,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内质。在《芒草》《金缨子》《苦楝》《女贞》等文中,葛取兵分别叙写了隐藏在这些植物背后的几个故乡人物的悲剧爱情故事、苦难人生经历,将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对传统陋习和陈腐观念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充分展现故乡人、物内蕴的善良与美好。葛取兵揭示社会和时代隐痛的力度与直抵生命痛感的笔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一个有良知的当代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葛取兵的植物系列散文,以赤子之心观照故乡风物人情,以有情之笔抒写无情之物,以情驭文、以情动人,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命运的思索、拷问和感悟融入生动细致的描摹和叙写中,情真意切、动人肺腑,读来令人感动。无论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还是主题开拓,他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文章行文稍显拖沓,有的用典稍显牵强,有的情节似显多余,如能更精简、精准一些,其散文质量当可更上一层楼。期待葛取兵在未来的散文创作中,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021-06-04 ——评葛取兵植物系列散文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87494.html 1 草木葳蕤赤子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