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2版:要闻

我和总书记同框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8次视察河北。在河北期间,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问冷暖,与干部群众亲切交流,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的瞬间。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对当年与总书记“同框”的部分干部群众进行回访。他们深情回忆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场景,讲述在各自不同岗位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故事。请随我们的镜头和笔触,一起还原那些难忘时刻,感受浓浓的鱼水情怀,聆听时代发展的足音。

总书记看“穷”第一户顾宝青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6月3日,蓝天澄碧,纤云悠悠。上午9时许,随着一辆辆大巴车、小轿车渐次而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骆驼湾村热闹起来:古朴的民宿、整洁的农家院,到处人声鼎沸;山货特产店、酒坊门口,人头攒动,处处飘香……

村里一处整洁的宅院里,一群游客将75岁的女主人顾宝青团团围住,听老人讲“大照片”的故事。

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正走进一间破旧的老屋,微笑着和顾宝青握手。“那天,天特别冷,总书记一掀门帘从外面进来了。”顾宝青说,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地处深山的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望困难群众,走访的第一户就是她家。

“总书记满脸笑容,手掌又厚又暖,拉着俺的手,就像有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顾宝青说,总书记问我们多大岁数了、家里几口人、吃得怎么样、能不能吃上水等。

那时的骆驼湾村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个穷困的小山村。全村608口人中就有428人为贫困人口,穷日子总也看不到头。总书记来阜平看“穷”后,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上级为我们派来了工作队,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干,找资金、跑项目。”这几年,村里流转了土地,发展起食用菌、高山林果等扶贫产业,并引进旅游公司打造了民宿旅游业,全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前的不足千元增长到了2020年底的15660元。昔日贫困闭塞的村庄,已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

“大娘,照片里那样的老房子还有吗?”有游客问。

“那你可不好找喽!”顾宝青说,几年前全村的住房都进行了改造,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太行新民居。她家的老房子还成了旅游参观点,每年仅流转收入就有5万元。自己平时在这里担任保洁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日子过得舒坦!”

“现在您看着比8年前还年轻呢!”看着当时的画面,听着顾宝青的讲解,游客们一个劲儿地夸赞。老人的脸上笑开了花,“今年村里又新上了百亩花海、温室采摘、休闲渔业,别看咱年纪大了,也要跟上形势,精神焕发加油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总书记的“老相识”闫朝书

日子像石榴花一样红火

河北日报记者 王峻峰 任学光

6月的西柏坡,天蓝云白,青山滴翠。

西柏坡村,村口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内,石榴树上的花朵似火般红艳。75岁的闫朝书正拎着水壶,侍弄着院里的花草。

闫朝书曾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妇联主任20多年。2013年7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召开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作为老党员,闫朝书参加了座谈会。

闫朝书身体不太好,习近平以前见过她。见到闫朝书,总书记关切地问候并叮嘱她要多保重身体。

“没想到总书记还能认出俺来,俺当时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虽已时隔多年,但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闫朝书依然心潮澎湃,“总书记非常关心咱老区人的生活,问俺最多的也是家里的生活情况,还叮嘱俺一定要保重身体,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说起近些年村里的变化,闫朝书赞不绝口:村里宽阔的柏油路通往各家各户,一座座农家院干净整洁,村里建了污水处理设施,昔日架空线路入了地,家家户户用上了抽水马桶。

闫朝书的家,房间宽敞明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几年还用上了空气能取暖,又暖和又干净,生活更幸福了!”2019年,西柏坡村整体实施了供暖改造,村民告别了烧煤取暖的日子,“享福了,再也不用伺候煤炉子了,跟城市人的生活没啥两样。”

闫朝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每年吃药、住院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俺们的医疗待遇也是越来越高。”闫朝书说,在县城住院能报销80%以上,办理了门诊慢性病认定后,每年药费还能报销2000元。

“村里每年还给分红,国家每年还给水库移民补贴,想吃啥就吃啥,想买啥就买啥!”闫朝书说,当下的好生活以前做梦也想不到。

“特别想告诉总书记,俺身体好着呢,日子也好着呢!有总书记的关心,有党的好政策,俺们活得越来越有劲头。”闫朝书满脸都是幸福。

阳光照耀下,院里的石榴花显得愈加红艳。

总书记慰问的截瘫伤员高清峰

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特别幸福

河北日报记者 汤润清 王育民

初夏的午后,风是暖的。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截瘫伤员高清峰从安逸的午觉中醒来,耳边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

“妈妈教我一支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起身坐上轮椅,循着歌声的方向而去,高清峰很快加入歌唱的队伍,“‘七一’快要到了,疗养院每天都组织排练文艺节目,准备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

几曲唱罢,高清峰来到康复室。站上康复器械,高清峰一眼便望见墙上的大幅照片,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同高清峰亲切握手。

“2016年7月28日,总书记来到疗养院看望我们这些地震伤员。”高清峰说,那幸福温暖的一幕仿佛发生在昨天。“我当时一只手扶着椅子,总书记就双手握着我的另一只手和我拉家常。问我伤在哪里,在疗养院住得怎么样。听说我震前是下乡知青,还问起我在哪里下乡。”

那天,高清峰和几名截瘫伤员正进行康复训练,习近平总书记一一了解他们的伤情和康复治疗情况,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祝他们健康长寿。听说大家都是1981年截瘫疗养院建成时就入住,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一住35年,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总书记的话说到了咱截瘫伤员的心坎上。”高清峰说,对于在震灾中失去亲人、失去健康的疗养员们来说,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是最宝贵的。

高清峰告诉记者,近些年,疗养院增设了棋牌室和乒乓球室,每个病室都装上了空调;更换了饮用水净水器,让大家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纯净水;开通无线网络,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

“这个平板电脑是疗养院给我们发的,刚拿到时我不会用。”高清峰说,是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会了他们操作。现在自己每天都用它浏览新闻和视频,了解国内、国际大事。

说起那些悉心照料自己的疗养院工作人员,“她们都管我叫叔,我也把她们当自家闺女看待。”高清峰说。

高清峰记得,有天中午自己胃不舒服,想吃上口热乎软烂的白菜炖豆腐。到了晚饭时间,四病区护士长张金凤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白菜炖豆腐站在自己面前:“高叔,看您中午吃得少,就猜到您馋这口了,赶紧趁热吃了吧……”

如今,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过得有滋有味:疗养员杨玉芳、高志宏夫妇每天写诗、朗诵、唱歌,经常摇着轮椅参加各种公益演出;残疾人运动员李冬梅年过五旬恢复训练,参加河北省残疾人运动会拿到了金牌……高清峰想对总书记说:“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特别幸福,请您放心!”

向总书记汇报退休生活的朱秀琴

幸福生活诗意浓

河北日报记者 汤润清 刘禹彤

6月的唐山,天空蓝得像被水清洗过一般。城市西北部的祥富里社区,人们三三两两走过洁净平坦的社区甬路,漫步于绿树成荫的社区公园,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这些天,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堂”里,社区“拾秋诗社”社长朱秀琴每周都组织诗友们创作新诗作,点评老作品。“眼看着就是‘双喜临门’的日子,诗友们笔耕不辍,完全停不下来!”朱秀琴说,这个七月很不平凡,居民们即将迎来建党百年的喜庆日子,同时还将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祥富里社区五周年。

手捧与总书记“同框”的照片,朱秀琴眼睛湿润了。

2016年7月28日,一个令她永生难忘的日子。“总书记来时,我正在交党费。”朱秀琴深情回忆着:“总书记询问我生活情况,退休后有什么日常活动。我告诉总书记,自己是社区诗社的一员,每天生活得特别充实。”总书记还仔细听了诗社老师王跃东讲解《重温入党誓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啊!这是一个老党员表明自己心志的一首诗。”总书记一边点头称赞,一边道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成为朱秀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动力。“我们的诗社是个扎根社区的‘草根诗社’,这几年不仅出版了诗集,47名成员还成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朱秀琴说,居民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生活是诗歌的源泉,浓浓的幸福感就这样从笔端流淌而出。”

与总书记一起“上冰雪”的范学军

同冬奥小城共成长

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赵瑞雪

崇礼云顶滑雪场员工范学军的办公桌上,一个精致的相框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照片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紧紧围绕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总书记亲切地微笑着,人们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幸福的表情。

“瞧,右边这个笑得特灿烂的,就是我。”6月3日,53岁的范学军指着照片中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身影说道。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到崇礼视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来到云顶滑雪场考察。在滑雪场雪具大厅,时任云顶大酒店行政人事总监的她正在那里安排工作,荣幸地和总书记握了手。之后,总书记到滑雪场练习区考察,她也一直跟随。

一些正在练习的滑雪爱好者看到总书记来了,激动地围了过来,总书记同大家亲切交流。在一群正在这里参加滑雪冬令营的少年儿童中间,总书记俯下身子与他们交谈。“在滑雪场练习区,不知是谁提出,‘总书记,和我们合张影吧。’总书记愉快地答应了。大家兴奋不已,立即围拢过来。随着快门一响,那幸福的瞬间永远定格。”范学军幸福地回忆着。

“要努力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北京冬奥会是一个重要推动,对冰雪运动产业也是一个重要导向。”回忆起总书记这一席话,范学军有着深切的体会。

范学军是北京人,7年前来到崇礼,目睹了冬奥筹办给崇礼、给滑雪场带来的巨大变化。那时,云顶滑雪场还处于初创期。如今,这里已开放41条雪道,其中6条是通过国际雪联认证的冬奥赛道,云顶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顶级滑雪场之一。7年前,雪场整个雪季接待13万人次,游客仅限于京津冀及周边省份。2020-2021雪季,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顶还是接待了35万人次,游客遍布我国大多数省份,还有一些来自国外。

“以前在电视上看滑雪世锦赛、世界杯,感觉离自己好遥远。这几年,光我们这里就举办了国际雪联空中技巧、雪上技巧、U型场地技巧、坡面障碍技巧、平行大回转、障碍追逐等一系列世界杯赛事。”范学军脸上洋溢着自豪。

与总书记敞开心交流的叶润兵

当好村子发展“火车头”

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 通讯员 刘晓东

6月,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又进入最为忙碌的日子:马铃薯大棚内,村民们正抢着抿苗;蔬菜大棚内,幼苗长势正旺;村里的广场边、绿地上,不少新栽植的树木冒出新芽;一批新民居正抓紧进行室内外装修、装饰……

2日一早,6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像往常一样,到村里四处走走、看看,脸上不时漾出自信又幸福的笑容,“说实在话,德胜村能发展成如今这样,放前些年可是不敢想呀。”

2017年1月24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来到位于坝上地区的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叶润兵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全程陪同总书记在村慰问考察。在困难群众徐万家院子里,总书记与叶润兵交谈的画面被摄影记者捕捉到,亲切而又温暖的瞬间由此定格。“从紧张到放松,再到与总书记敞开心交流,当年总书记叮嘱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在心里。”叶润兵回忆说。

“那年,我们刚刚开始试种马铃薯种薯,大家都是在摸索着干。”叶润兵说,把这一情况汇报后,没想到总书记十分感兴趣。“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总书记问。随后的交谈中,总书记提出殷切希望,马铃薯是个大产业,要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

叶润兵回忆,在谈到德胜村未来的乡村规划时,总书记说:“乡亲们的院子挺大,但生活区、养殖区能不能分开?”“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总书记的叮嘱对我们启发很大,既为我们鼓了劲加了油,又指明了发展方向。当时一下就有信心啦!”叶润兵说,德胜村当年争取上级涉农资金,建成300亩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育种大棚280个。全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马铃薯种薯种植中来。

“去年普普通通的一个种植户都能赚四五万元,多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说起这几年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叶润兵流露出几分自豪。去年,全村这一项产业的产值接近600万元,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万多元。2017年以来,村集体收入实现四连增,一举迈进全县8个百万元收入村。

“德胜村几年来的发展中,也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每每想起总书记的嘱托,内心便充满力量。”叶润兵说,村党支部一定要当好村子发展的“火车头”,继续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总书记关心的雄安园林工人邸永华

用心守护“千年秀林”

河北日报记者 郭 东

6月2日12时许,容城县李郎村农民邸永华回到家里,脱下工作服,老伴儿李俊英接过将其挂到衣架上。家里客厅的正东墙上,一幅大照片挂在正中间。照片中,邸永华头戴帽子、身穿蓝色工作服站在队列里,习近平总书记同参与造林护林的村民们亲切握手。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用心守护好‘千年秀林’,把雄安新区建设得越来越好!”63岁的邸永华说,那是2019年1月16日下午,在秀林驿站的一楼大厅,总书记笑容满面进来了,他一边与几位造林护林的村民亲切握手,一边仔细询问大家的工作和收入情况。邸永华还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叮嘱要吸引当地农民积极参与,让农民从造林护林中长久受益。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在“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树,许多当地老百姓成了造林员,邸永华就是其中的一员。“感谢党、感恩总书记,我们很多人从造林护林中受益。”邸永华说,家有9.8亩地,转成“千年秀林”合作造林用地,每亩每年租金收益1500元。李郎村共3200亩地改成林地,许多村民靠种树增收。2年前,邸永华的身份变了,从造林员变成护林员。他与同村村民负责林木管护,每天收入120元左右。

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已累计造林40多万亩,预计今年完成2.5万亩造林任务。“树越来越多,天蓝了,鸟多了,空气清新呼吸顺畅了,野兔、山鸡在‘千年秀林’里十分常见。”邸永华深有感触地说。

不远的将来,邸永华的身份又要发生变化,他将由农民变为市民。邸永华说,大伙儿都坚信,雄安新区将是一座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之城,“请给总书记捎个信儿,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更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好雄安。”

2021-06-23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89368.html 1 我和总书记同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