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社会

邢台市任泽区88岁老党员耿栓群

20余万字记录农村74年变迁

河北日报记者 邢 云 通讯员 王 培

1947年,“‘土改’家里分上了地,今年打的高粱能吃饱了,真好吃……”

1948年,“北方都太平了,家家户户有高粱。耕地没有牛,家家户户都发愁。村里有了小学,一个老师教……”

1949年,“今年我最高兴。我生在旧社会,吃糠咽菜受罪10多年,过着鸡狗不如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五星红旗插遍全国,中国人站起来了,步步走向新时代。”

这些是今年88岁的耿栓群,在70多年前记下来的话。已经泛黄的一摞记事本,成了当地农村发展的见证。

耿栓群家住邢台市任泽区南留寨村。“解放前,老百姓一天糠菜两顿饭,十年九淹没收成,日子过得特别艰难。”14岁那年,村里开展了土地改革,家里有了田地,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只有小学文化的耿栓群,开始有意识地记录一些当年发生的事。

哪一年耕地用上了拖拉机,哪一年谁家有了小汽车,从吃糠咽菜到大米白面,从电灯电话到楼上楼下,村里人的生活变化,都一一体现在耿栓群老人的记录当中。

1952年,耿栓群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工作劲头儿更足了。每年,他都会利用春节期间记录一年来的国家大事和村庄变化,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到现在已写了20多万字。

耿栓群记录中最得意的是2006年国家免除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以及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老人说,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重大事项,是党给农民最大的实惠,这些记录,他常会翻出来读一读。

如今,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特别硬朗,记事本每一页都写得工工整整。“今年是我最高兴的一年。”耿栓群写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以前的茅草屋到现在的小洋房,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吃穿不愁,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老百姓的自信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大街小巷全硬化,电灯电话小洋楼,户户通上自来水,家家种地机械化。”写到高兴处,耿栓群编了一首打油诗。他说,上世纪50年代,农民种地一亩小麦收100斤就不错了,今年他儿子种了30多亩地,每亩小麦收1200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耿栓群说,等自己写不动的时候,他要把这些记事本留给晚辈,让子孙后代记住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老人还发挥余热,积极参与乡志编纂工作和村史馆的筹建工作,平时还抽时间给全村党员上党课,成了全村党员队伍的排头兵。”任泽区西固城乡文化站站长刘延晓说。

2021-07-22 邢台市任泽区88岁老党员耿栓群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93523.html 1 20余万字记录农村74年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