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抖动”的建筑物就是危楼吗?

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不久前的深圳赛格广场大厦“颤抖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高层建筑安全性的关注。一些高层建筑物的楼体已经出现裂痕或是肉眼可见的倾斜,这样的建筑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呢?这样的高层建筑,会不会变成危楼呢?记者就此走访了有关专家。

大楼建造有标准规范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的摩天大楼,都是安全的。”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少亮表示。

首先,国家标准规范中对摩天大楼的“身高”有一定的规范。刘少亮介绍,我国幅员辽阔,根据与地壳断裂带的距离及可能的震后伤亡损失程度,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设防区域。不同设防等级区域内,建筑应采用不同结构形式。同时,规范也建议了最大适用高度,对建筑的最大高宽比进行了限制。

虽然从标准规范角度来说,不同区域、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标准下,建筑的高度及高宽比都有明确限制,但刘少亮也表示,从科研理论上来讲,随着建筑材料及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建筑高度的技术限制是可以不断被突破的。

那么,如果一些高层建筑物的楼体已经出现裂痕或倾斜,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呢?

建筑结构出现裂缝损伤等现象,存在很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之间也存在着互相耦合的关系,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结构型式具体分析。”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结构设计按照50年的使用周期进行设计,部分楼体出现细微的混凝土裂缝,是可以接受的。至于整体结构微小的倾斜,只要严格控制在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也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如果混凝土裂缝宽度、结构倾角超过规范允许范围,那就必须进行结构检测鉴定。通过鉴定分析,来判断建筑物是否可以继续安全使用。

目前,很多“居于高楼心不安”的人,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几十层高的楼里工作生活,一旦发生地震灾害怎么办?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建设选址的危险地段有明确规定,危险地段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专家介绍,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危险地段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导致了建筑破坏甚至被掩埋的严重后果,未来在这些地区就不太可能盖特别高的建筑。

此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还特别强调,建筑要避开发震断裂带附近及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具有双重危险的地段,严禁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类设防的建筑。所以从规范设计的角度考虑,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满足建筑的选址条件。

了解高层建筑逃生路线做到有备无患

赛格广场大厦最初发生楼体晃动的时候,其中的商户第一反应都是——地震了。但有专业机构对其房屋沉降、倾斜率、加速度等情况持续进行了实时监测,从监测数据来看,大厦结构震动的幅值比较小,未超出相应国家标准要求;结构振动频率比较高,属于较高频率低幅值振动,并不会影响大楼的整体安全。

据公开报道介绍,从结构体系上分析,赛格广场大厦的顶层天台设计安装了几十米高的桅杆,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该桅杆的动力学自振第一频率是1.6Hz;第二频率是1.9Hz;第三频率是2.1Hz,而对赛格广场大厦实测的晃动频率值很接近桅杆的第三频率(2.1Hz)。从理论上计算,1.3米直径的圆形桅杆涡激共振临界风速约为12m/s,而赛格广场大厦顶层的超声风速仪实测的最大风速约为10m/s,圆形桅杆安装于顶层之上几十米,其风速还会大于顶层风速,因此,圆形桅杆处风速很可能达到了临界风速。由此可以推测,导致大楼振动的主导原因中,顶层桅杆涡激共振的可能性很大。

虽然证实与地震无关,但是对于生活、工作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们来说,一旦发生地震,如何及时安全地撤离和避险,在关键时刻救自己一命呢?

“生活中应该做到提前了解所在建筑的逃生通道在哪里,如何从自己常处的位置到达逃生通道的路线,附近有哪些消防工具可以使用。”刘少亮说,哪怕是出差和旅行入住高层酒店时,也应该第一时间对楼层的逃生路线做到心中有数。

在主震来临的时候,在室内应临时避震,这时可以尽量选择待在结构为三角形的安全区域内,比如坚实的家具旁、书桌下,或者卫生间等承重墙多并且跨度小的区域,这些地方在建筑墙体倒塌时可以提供较为安全的空间。在十几秒的主震后,抓紧时间寻找机会疏散到室外空旷开阔安全的区域。如没有机会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