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6版:金融周刊·理财·证券

机构频频出招 消费金融行业趋于“理性”

林 平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在理性消费、合理借贷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消费金融服务,帮助消费者在能力范围内增加消费,是摆在消费金融行业面前的机遇和挑战。

消费金融成长性依旧

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统计,我国消费金融业务过去5年一直保持约20%的年均增速。截至2020年底,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规模已然超越美国,达15万亿元以上。而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年轻用户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消费金融的渗透率还将持续上升。

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将从2020年的2%提升至8.1%,这其中,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消费支出占比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消费金融市场也将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依然处在相对较高水平,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逐渐增强,消费金融市场的成长已然具备了足够的空间。

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246.49亿元,贷款余额4927.8亿元,累计服务客户16339.47万人。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年轻用户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消费金融的渗透率还将持续上升。

行业需回归“理性”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是消费金融行业最重要的催化剂。从发展历史来看,消费金融主要经历了信用卡、线下消费贷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三个主要阶段。

2014年之后,消费金融开始步入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解决了客户触达,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的银行征信模式,由此消费金融市场的受众规模取得了历史罕见的增速,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在互联网金融野蛮式生长的阶段,大量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涌现,包括P2P平台、电商平台、现金贷平台、分期平台等。

随着各方面问题的暴露,监管开始收紧,灰色机构被清理出局,形成目前持牌机构和互联网头部平台为主的市场格局,消费金融从“红海竞争”开始步入“蓝海竞争”。按照牌照划分则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互联网小贷公司。这其中银行是主要的经营主体及资金提供方,互联网平台占据长尾市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规模占比则不及前两者。

以消费者较为熟悉的蚂蚁集团旗下借呗为例,除了在消费页面醒目的“贷款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理财等”风险提示外,用户每一次借款过程中,都会收到提示“借呗仅用于个人消费,请理性借用,不能用于购房及偿还住房抵押贷款、投资、理财等”,并提醒用户警惕“冒充商家退款”“注销贷款账户”等骗局。无独有偶,另一头部机构中原消费金融则率先推出“7天无理由还款”举措,即用户在首次借款的前7天内提前还款,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利息),旨在鼓励用户理性消费。

蚂蚁集团的另一款消费金融产品花呗更是在去年底主动调降了部分用户额度,此举与市场混乱期某些机构各种理由提升客户额度形成鲜明对比。值得一提的是,花呗此次调降额度对象客户更多为年轻人,而这部分群体正是此前各种互金不良现象的受害者重灾区。

当然,“理性”消费不仅局限于日常消费领域,此前市场并未重视的民生领域开始成为机构产品下沉的首选之地。花呗纷纷持续在出行、健康、兴农等民生领域提供分期补贴服务,以支持用户的民生需求。统计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5万款农资相关产品进入分期免息名单,获得花呗贴息。其他诸如银行系的兴业消费金融,自去年6月起与地方教育厅合作教育专项消费贷款,并为该贷款新增了“90天无条件退贷”的权益。

“自律+合规”才是可持续之道

从金融的角度,不仅仅产品需要服务到有意愿而且有需要的群体,另一方面要避免成为过度信贷的负担。保证消费者如何能够在理性的自我约束环境下作出决策,接受适度的金融服务,并保护消费者最终的“生存权”,这不仅仅取决于监管,市场整体出清之后,头部平台无疑肩负着如何引导行业自律的责任。

2021年3月2日,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发起成立金融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除了伦理、法律、人文领域的专家外,蚂蚁集团、浙商银行等浙江金融科技企业代表也受邀加入。委员会强调致力推动金融科技企业伦理自律机制研究、算法治理、数据利用与数据治理等重大课题研究,并且根据研究成果,推动行业规范和标准的落地。

几乎同一时间,蚂蚁集团也公布了其制定的数字金融平台自律准则。自律准则包括理财、保险、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贷款、芝麻信用五个板块,强调平台应保障数据安全、理性借贷、打击诱导营销和保护用户隐私等,平台建立严格的机构准入、清退机制,并接受社会监督,开放投诉通道。

另一方面,监管层陆续出台多项与消费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填补了此前的行业监管空白。2020年底,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相关从业机构要对照相关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禁止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多头借贷;同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也提示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

2021年1月,央行划定2021年监管重点,提到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可视作未来几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公告,要求所有贷款机构明示其贷款产品年化利率;同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控制借款利率上限、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

2021年8月,多地监管部门向辖内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将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上交所、深交所也已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禁止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入池。

从行业头部平台主动加强自律,结合监管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消费金融行业正式步入“蓝海”领域,规范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倡导合理有度的消费,和量力而行的借贷,也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共识。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科技应用能力强等优势,依托互联网场景,打造自身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将是下一个阶段的竞争重点。

2021-10-20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105482.html 1 机构频频出招 消费金融行业趋于“理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