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千期一回眸

□刘 萍

2021年12月3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1000期了!

作为与她千期相伴的老编辑,总想写点什么纪念一下,但迟迟不敢动笔。人们总说近乡情怯,于她,于此时,似乎也有这样的情愫吧!回望千期,那里厚积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时代的风云,也凝结着几代副刊人呕心沥血、不辍耕耘的心血与真情,所以不敢轻易碰触,不敢贸然动笔。然而,随着一千期的刊出,还是梦里、心里念起了那些个日日夜夜,打开报纸的一瞬,往昔一张张经过精心采写、打磨编排的版面和一篇篇墨色生香的文字,开始复活了……

周五早上,美编喻萍照例打开报箱,抱起刚刚出炉、冒着热气的《文化周刊》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走进办公室时,脚步轻盈、格外兴奋。她把报纸放在桌上,举起一个牛皮纸信封,激动地说:“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周刊一千期了,读者都给我们发来祝贺信了!”

是的,这封信震撼了我的内心!1000期,7000个日夜……打开岁月之门,那一个个融在河北日报副刊园地泥土里的日子,是那么青春灿烂、意气风发;那一个个精益求精改编稿件的日日夜夜,那一盏盏彻夜不灭的星和灯,那一阵阵常在梦乡响起的打字声……都一股脑地袭来,不由眼圈湿润,心潮起伏……

打开尘封的报纸,河北日报单版“布谷”文学副刊改版成四个版的《文化周刊》已是上个世纪末的事了。我刚从武汉大学文学院毕业踏进河北日报,参与完成《河北日报50年》报史编撰后,来到文艺部报到。当时正值党报改版大潮,河北日报正在积极谋划依托“布谷”文学副刊的老品牌,在文化新闻版面之外,开创一个文化品位和新闻性并重的大副刊——《文化周刊》。1999年11月5日,《文化周刊》推出了第一期,分别刊登文化瞭望、布谷、文艺评论(或读书)、艺海观潮等内容。四个版面每周一次,大副刊格局和集合效应,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喜爱文化的读者,受到了业界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此后,《文化周刊》紧紧围绕“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定位,开始对全国的文化热点和文化现象进行关注和追踪报道,不仅增强了河北日报的文化影响力和关注度,也让河北日报副刊寻找到错位发展的契机和平衡点,在新世纪初再次焕发新活力。

那时,全国报界掀起了一个创办周刊的风潮,全国数十家报纸开辟了文化类周刊,可谓风起云涌、数不胜数。但是,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会维持太久,要想在激烈的媒体战中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终归还是要回到“内容为王”上来。经过二十多年运行,大浪淘沙,许多周刊早已关闭或改版。而时至今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精品迭出,不断创新,已然形成了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受到文化界、副刊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好评,收获中国新闻奖、河北新闻奖多件,而且呈现出多体裁、多样化发展的蓬勃态势。

业界认为,文化报道不太受地域限制,文化发展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哪里具有全国视野、世界视野,哪里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善于文化碰撞和创新,哪里就会形成文化高地、文化前沿阵地。在河北日报《文化周刊》创刊后,打破以前仅仅局限于河北省内文化报道的窠臼,开始关注全国瞩目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热点,比如关注“国学之辩”“诗歌的俗与雅”“足球文化”“非遗保护”“考古中国”等现象,与全国报纸副刊领域同频共振,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近年来,周刊更是把文化报道的视野拓展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脱贫攻坚”“冬奥文化”“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上来,开辟“太行风”纪实文学专栏,对重大主题进行深度报道,产生强烈社会反响。二十多年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的作者队伍汇聚了全国文学艺术界的宿将新秀,铁凝、蒋子龙、肖复兴、从维熙、何申、关仁山、谈歌、梅洁、刘建东、李春雷,何满子、鄢烈山、毛志成、袁良骏,雷达、贺绍俊、孟繁华、陈福民,罗哲文、阮仪三、冯骥才、李国文等省内外作家、杂文家、评论家、文化学者纷至沓来,开专栏、写文章、开笔会、做专访,一时间群贤毕至,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关注时代、关注现实,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文化周刊》运用纪实文学、特写、评论、杂文、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进行思想文化宣传,坚守党报文艺阵地,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作用,引导文化领域的舆论正能量场。如今,她又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文图视频等融媒体形式圈粉无数,迈向新时代报纸副刊发展的新征途。

1000期,每周一期。我们努力把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故事,呈现给更多亲爱的读者。1000期,22年,我们一直在守正创新的路上。

正如巴金先生所言,“有你在,灯亮着”,做“社会的良心”,作为党报副刊人,必须肩负社会责任,在风雨中守望人们的“精神麦田”,在纷扰间守护好“社会的良心”;让穿越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灯永远温暖地闪亮,永不停息地探索创新,在时代的大江大河中不被流俗所左右,保持独有的文化风格与文化品位。

千期一回眸。

从一到千,只是一小段路。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有艰辛付出,亦有快乐成长。

1000期对于一份报纸来讲时间并不算长,或许还很年轻;而对于一个编辑、一代副刊人来讲,22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予了那份事业,似乎那几张纸就变得格外有分量。

从一到千,只是一个逗号。在这里虔诚祝愿:奔向未来的《文化周刊》越办越好!因为有文化那束光在,就有暖、有爱、有力量;因为有文化那束光在,就会有理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播撒真善美,引导人们建设出精神充盈的美好新生活。

2021-12-10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112085.html 1 千期一回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