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创新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内涵

□桫椤 肖煜

进入新时代,如何呈现和表达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精神风貌,书写恢弘壮丽的时代史诗,是文学面临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从中可以看出,创新被提到了决定文艺事业发展的新高度。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源泉,王国维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尽管不一定完全对应,但文学与时代是有同构关系的。中国社会带动中国文学迈入新时代,必然要革新,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时代文学的“五新”目标,即新担当、新作为、新风貌、新气象、新辉煌。“新”,成为时代和文学的共有面貌,创新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内涵。

文学要有新内容和新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文学所面临的基本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文学创作中的选材和立意都不应该忽视这一点。文学可以表现人类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在社会生活中多样化的生命体验。但总体上看,文学应当呼应时代精神的需求,起到净化心灵、提振人心的作用。“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十分推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人文价值,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西方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现实与中国完全不同,更与迈入新时代后的中国社会不同,颓废、失败、无意义等显然不能成为主题方面的主导性追求。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审美方式观察当下的时代生活,难免就有刻舟求剑的不足。文学需要跳出原来的审美框架,从时代生活现场发现题材和主题,创造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审美价值。

文学要有新气韵。中国文学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是用中国人习惯的审美方式反映人民的心灵境界和精神追求,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具有中华文化的精神品质和诗学意蕴。因此,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道德追求,都应该坚持中国立场。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不得不说,过去我们过于强调追求“世界的”,却忽视了“民族的”,导致很多文学作品一副“翻译腔”,照猫画虎可能连猫也画不好,就更难成虎了。我们讲求博采众长,但是不能放弃自我而试图成为别人。做好这一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外国的东西要“化用”,而不是“挪用”,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文学中不应该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和公式,这种机械的方式是不可能产生优秀作品的。中国文学表情达意的方式,应该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性。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又复杂的审美内涵,文学要在这其中寻找新的审美方法和所要呈现的美学意蕴。

文学要有新视野。现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审美,是在印刷媒介时代产生的;文学对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对意义的生产,依靠作家个人化的情感、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来实现。进入网络时代,大众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并引发了文学场的裂变和重组,网络传播打破了由期刊发表和出版构成的文学生产链条,产生了网络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态和生产方式。互联网的交互功能鼓励了大众参与文学生产的热情,网络文学现场众声喧哗。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文学价值的衰落,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了传统文学的写法正在丧失吸引力。面对读者和作者数量都极为庞大的网上文学现场,文学要有新视野,不应只认为在纸刊上发表和出版的严肃文学作品才是文学,也不应只认为写传统文学的人才是作家,那些在文学网站上动辄数以百万计点击量、在手机客户端上轻松赚得“10万+”的作品和作者,也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满意是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当读者和作者都转移到网上后,网络与现实生活空间一样,都是文学的重要版图。因此,走出“茧房”,实现“破圈”和跨界,这是新时代文学题中应有之义。

文学工作要创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意味着文学工作极为重要。看一个时代、一个地方文学发展水平,就看是否创作出了群众满意的作品,这是文学工作的核心目标。创作作品要靠作家,因此“做人的工作”就成为文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我们应当检视过去的工作态度、制度和方法,真正用心从情感上尊重作家、鼓励作家,从制度上扶持作家、奖励作家,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文学规律,用真正对文学创作有益的方法做文学工作。文学不是工业化生产,作家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要鼓励作家自主创作。我们倡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但要注意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采风。作品是作家的生命和立身之本,好的作品来源于人民,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到生活的真相,才能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