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对话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大豆?

田志喜(中)与合作专家在位于山东东营的实验地块观察耐盐碱大豆的生长情况。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供图

记者: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大豆,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一日三餐里,陌生的是,它为什么近年来会成为一个“卡脖子”的农作物?

田志喜: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我国大豆栽培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之所以现在会变成一个“卡脖子”的农作物,主要是因为严重的供需不平衡。我国每年大豆总需求在1亿多吨,但是只有不足20%的大豆产自国内,对外依存度超80%。

记者:我们这么大的大豆需要主要是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田志喜:主要就是饲料。在我国,大豆的主要用途是制作猪、牛、羊、鸡、鱼等动物的饲料。饲料主要为动物提供淀粉和蛋白质,玉米是淀粉的主要来源,但蛋白质的来源主要就是大豆。

我们总说大豆产能严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多的是饲料中的植物蛋白严重不足。

如果大豆的问题不解决,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中国人的肉、奶、蛋供应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记者: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当前的挑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田志喜:小麦、水稻等都是经历了“绿色革命”的粮食作物,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大豆却没有经历这个过程,产量几十年里没有明显突破。而我国的情况尤其严峻,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仅为130公斤左右,而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平均亩产已经达到220公斤,存在很大的差距。那只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推动大豆的“绿色革命”,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来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大豆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的困境。

要想真正推动大豆的“绿色革命”,实现中国大豆产量的突破性提升,目前的确有难度,而且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思维创新、“绿色革命”材料的创制、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是要解决的课题。

但作为一名科学家,总得有点情怀,我想着为国家把这件事做成。

在此,我也希望与全国大豆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继续开拓创新思维,夯实基础研究,推动大豆走向精准育种。特别希望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在10年至15年实现全国范围内单产翻番,使我国大豆自给率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左右。

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