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邢台的百泉与古桥

“川泽之阻,则桥梁为之”。在邢台古城及周边,为交通便利而修建的各式古桥,既是邢台历史上“环邢皆泉”的有力佐证,也展现了邢台人民群众治水的智慧与经验。

光绪三十一年的《邢台县志》记载了有名桥梁66座,其中的七里河御路石桥、鸳水桥等,最为人们所熟悉,有的至今还是当地人出行的必经之路。

七里河御路石桥在襄都区柴家庄村南的七里河上。古桥建于清代,曾是连接顺德府(今邢台市)南北交通的要道。御路北通正定府、保定府直达京师,南通彰德府,经四省到广州府,向东南则达广平府、大名府,是古代官府由南向北通往京城的主要驿道之一。

后来由于河流淤积,古桥逐渐被掩埋。直至2006年,邢台市进行七里河工程改造,古桥重新被挖掘出来,其中剩余的部分仍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如今,古桥的一部分在原址保护下来,2008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段经历了200多年风霜雨雪的古桥,长15.5米,宽3.2米,高1.9米,有七个近方形桥洞,成为七里河一处人们忆古思今的独特风景。

豫让桥,又名国士桥,是刺客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这座古桥长10米,高3米,宽6米,孔径4米,为双孔石板桥,经历代维护重修,到新中国成立时犹存。1978年,修京广公路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洞桥。

作为一个地域标识,豫让桥在邢台不单指桥,早已成为一片区域的代称。在行政区划上,豫让桥街道地处襄都区中部,面积26平方千米,辖区内有一条豫让路,建有豫让桥市场。

鸳水桥,距离豫让桥很近,故又称“豫让前桥”,亦叫响水河桥。古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8米,宽7米,高3.5米,后为京广公路桥。

鸳水桥的修建过程,在历史上还留有一段佳话。元郭守敬疏浚河道之后,在御路通过处修建了一座石拱“鸳水桥”。当民工按照郭守敬定的地点打桥基时,竟然挖到了淤没多年的古石桥,石桥很快修成。元好问据此写下了《邢州新石桥记》。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邢台县修建了顺德府城东八里牛尾河“张村桥”。这座距今400多年的古桥,至今仍完好使用,是乡道上的重要桥梁,桥下流水潺潺,两旁杨柳掩映。古桥为三孔石拱结构,高3米,宽6.8米,长28米,桥面两侧各有石栏杆15根,雕刻有各种图案。

文/王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