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蔺惠良:为奶牛装上良种“芯片”

实验室中的体视显微镜。

蔺惠良团队成员在实验室中进行冲胚。

蔺惠良(左一)在进行胚胎移植技术现场培训。

河北日报记者 孙 磊

【阅读提示】

近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名单。其中,石家庄市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蔺惠良,荣获种养能手类一等奖。

种业被称作农牧业的“芯片”。胚胎移植技术是快速改良奶牛品种、提高奶牛养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蔺惠良正是奶牛“胚胎移植”的一位高手,经他之手,有企业将奶牛胚胎移植成功率提升一倍。

他所从事的工作与普通人的餐桌有什么关系,背后又有哪些特殊的甘苦?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国农匠”。

胚胎育种的“金字招牌”

10月20日,鹿泉区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

走进犊牛场,只见几头活蹦乱跳的小牛正在专有的牛舍中进食。“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别看它们出生没几个月,可全都是高产高性能奶牛后代,可谓‘来历不凡’。”公司技术经理蔺惠良说。

原来,这些都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诞生的犊牛。

种业被称为农牧业的“芯片”。以往,养牛业引进良种的传统做法是进口国外种牛,但进口一头优质种牛需要10万—20万元。而进口一枚优质体内胚胎只要1万—1.5万元,国内生产的胚胎甚至只需要3000—5000元左右。这样大大降低了成本,还可保证100%纯种。

为奶牛进行胚胎移植正是蔺惠良的主要工作之一。它需要通过对优秀种母畜实施超数排卵人工授精或活体采卵,获得大量高水平的优质胚胎,移植给受体母畜,产出优秀后代。

“奶牛的自然繁殖周期较长,按传统方式获得高品质种牛后代需要三至四代牛进行改良选育,而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只要通过一代即可完成,良种扩繁的世代间隔时间极大缩短,群体品质得到快速提升,培育出产奶、产肉量更高的牛。”蔺惠良说。

蔺惠良任职的石家庄市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奶牛胚胎生物技术研发、奶牛精准化饲养和新技术产业化推广的农业科技型股份制企业。

在蔺惠良的实验室里,用于保存冷冻胚胎的冷冻仪,用于培养卵子和胚胎的二氧化碳培养箱,用于筛选精子的离心机,用于胚胎取样的显微操作仪……“十八般兵器”摆得满满当当。他指着一台双目显微镜说:“这种体视显微镜和普通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不同,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立体的胚胎。”

与普通人工授精不同,蔺惠良的很多工作,都是在这种微观世界里完成的,比如“冲胚”。“冲胚是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是胚胎移植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蔺惠良说。

这项工作对技术和经验的要求非常高。

通过对优秀母牛实施超数排卵技术,可以使奶牛体内一次生产5—8枚胚胎,这些胚胎需要技术人员通过冲胚从奶牛体内提取出来。由于熟练度和经验等不同,不同人的提取量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在实验室的一份流程表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能提取3到5枚,提取量最高的常常是蔺惠良,往往是六七枚。

蔺惠良的技术,不仅仅在公司内部领先。近年来,他先后获得“石家庄市牛人工授精技术状元”、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家畜繁殖员)第二名、“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牛人工授精技术大比武个人比赛第三名、“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是远近闻名的业内高手。

如今,搞技术出身的蔺惠良也开始接手一些管理工作,公司胚胎移植团队主要由他进行管理。蔺惠良定期制订公司科学育种规划和繁殖计划,使公司奶牛的年平均单产从2014年的10吨提高到目前的12吨,成年母牛情期受胎率达45%以上,青年母牛情期受胎率达70%以上,年总受胎率达到85%以上,在业内打造了一块胚胎育种的金字招牌。

据介绍,通过他们的推广,国内每年有60多个牧场从胚胎移植中获益,高产奶牛比例大幅提高,同时为淘汰低产奶牛创造了条件,使奶牛的遗传物质得到改良。

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开始使用胚胎移植的方法提升产量。目前胚胎的价格比较昂贵,对奶牛数量动辄以千头记的养殖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投入。因此提高胚胎移植成功率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显得尤为关键。

2021年,内蒙古通辽一家畜牧养殖企业,邀请蔺惠良为他们进行胚胎移植服务。蔺惠良和他的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这家企业的奶牛胚胎移植成功率从原来的30%—40%提升到70%以上,大大降低了对方购买胚胎的成本,也为该团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正因如此,他们为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开展的胚胎移植服务广受欢迎。蔺惠良告诉记者:“现在邀请我们进行胚胎移植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

从普通技术员到省级专家

得知自己获得2022年“大国农匠”种养能手类一等奖的时候,蔺惠良正在外地出差。他说:“最多的时候一年有300来天在外面。”

蔺惠良这个工作,听起来很是“高大上”,可实际做起来,又脏又累又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充满牛粪味的牛舍就是他的工作主战场,满身散发的牛粪味无论如何洗涤总是挥之不去。

这份工作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经常在牛舍中作业,存在被牛踢到的风险。蔺惠良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常常被踢得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有一次,在一个养殖场中,我的右腿连续被踢到两次,上车的时候腿都抬不起来了,我只好侧着身体让左腿先上去,再用手把右腿扶了上来。”这种危险令许多业内人士都对此避之不及,可蔺惠良却对这份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蔺惠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中祖祖辈辈务农。舅舅是村里的兽医,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知道他的本事,牲畜有病都愿意找他帮忙。蔺惠良小时候多次目睹舅舅为牲畜治病的场景,舅舅的成就感,以及村民的感激之情,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这也对他走上这条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蔺惠良2002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四年的畜牧专业知识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乳品企业担任奶牛繁育技术员,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几年的工作实践,使他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掌握技术才能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像舅舅那样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他选择了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方向的工作。

胚胎移植是一项标准化工作,基本操作都有章可查。可是最后的成功率却差别很大,其中离不开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职业素养,更离不开责任心。

为奶牛进行胚胎移植,操作人员需要将手伸进奶牛的直肠中,控制奶牛子宫进行操作。这就要求手臂必须灵活,为了操作方便,进行胚胎移植时蔺惠良总是穿一件单衣。

2021年1月的一天,他在保定市清苑区一家养殖企业进行胚胎移植时,天空飘起了雪花,气温迅速降低。为了不错过移植的最佳时机,蔺惠良坚持穿着单衣在牛栏的雪地中作业,经过5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了50头奶牛的胚胎移植。“结束时感觉骨头都冻住了,几乎失去了知觉。”蔺惠良后来看新闻才知道,那天的最低温度达零下18℃。

有一次,他在海南某肉牛养殖场进行牛供体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供体牛配种时正值台风登陆,人们纷纷到室内躲避。可不及时配种就会错过最佳输精时间,进而影响获得合格胚胎的数量。他冒着被台风袭击的危险,高质量地完成了15头牛的授精配种工作。当时有人问他:“你的命还没有牛命重要吗?”他笑一笑说:“我没有想这么多,只是想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

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蔺惠良对自己的要求从来不敢放松。这些年,他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单位,随身携带专业书籍,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不断储备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行业最新动态。

他也注重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不断提高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的受胎率,在业内获得良好的反响,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挖掘高产奶牛的繁殖潜力,与国际接轨,2018年他开始学习活体采卵和体外受精技术,经过几个月摸索实践,掌握了活体采卵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并且在日后的不断实践中越来越娴熟。

同年,他成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肉牛产业创新团队的成员。2020年,该团队承担了省农业农村厅的种牛生产性能测定项目,完成200头次种牛的测定,保证了测定的及时性,提高了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市场开始变大了”

10月30日,国家出台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蔺惠良注意到,其中明确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培育和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振兴畜禽种业。”

河北省自2016年以来,每年统筹各类科技资金对奶牛胚胎移植等技术予以专门扶持。经过多年攻关,目前我省胚胎移植成功受胎率已经达到58.4%的国际先进水平。蔺惠良介绍,河北在全国率先启动“奶业振兴”计划,对标“世界一流”,争取到2025年实现“千万吨奶”目标。

在近二十年的工作中,蔺惠良切身感受到畜牧业、特别是畜禽种业的变化脉动。

据国际公认的各技术因素对奶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率分析结果,遗传育种的贡献率超过40%,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畜禽良种应用程度上。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进行种子母牛快速扩繁,一方面能快速改良牧场的低产牛群,另一方面可为牧场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胚胎,提高奶牛养殖的竞争力。

可是,多年来优良的种质资源一直被国外垄断。蔺惠良介绍,以荷斯坦奶牛为例,美国奶牛平均单产能够达到10吨以上,而国内为8.7吨。

面对畜牧种质繁育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严重制约,专家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奶牛育种还要在主要品种方面、卡脖子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种群繁育、良种扩繁、商品化生产梯次推进的育繁体系。

2019年1月,蔺惠良受山东菏泽一家养殖企业的邀请,为鲁西黄牛进行保种工作。

鲁西黄牛是山东地方良种牛,以役肉兼用著称,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可是,当地普通的养殖户都改养国外肉牛品种,真正的鲁西黄牛甚至原产地都难得一见,存栏数量越来越少。

为保护这个优良品种尽一份力。蔺惠良首先为鲁西黄牛生产胚胎,在16天的时间中,利用36头牛生产出210枚胚胎,这些长期冷冻保存的胚胎将被纳入基因库,随时可以使用。他还为企业提供发展建议,鲁西黄牛肉质非常好,他建议企业向市场上高端牛肉产品学习,打出品牌和市场。蔺惠良说:“只有如此,我们自有的种质资源才不至于灭绝,才能在夹缝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也让蔺惠良激动不已。“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让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村和农业。”蔺惠良告诉记者。

在实际工作中,他感觉近年来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这个行业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这让蔺惠良既感到压力,也感到一丝兴奋,“这说明这个市场开始变大了!只有市场做大,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发展。”

如今,在磨炼好自身技术的同时,蔺惠良开始成为“领队人”。经过技术培训、实践指导,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已有15名成员,每一个人都能熟练掌握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蔺惠良定期对周边牛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人工授精技术更规范,提高了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助力更多的养殖户走上致富的道路。

他还坚持每年到承德围场、隆化等地,为养殖户及基层配种员进行人工授精技术及冻精活力检验技术培训,提高了当地人工授精技术水平,得到当地畜牧部门和广大养殖户的认可和赞誉。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观察

“新农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2“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名单。为建立“大国农匠”人才库,由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创办的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日前正式启幕,并决定自今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在今年的获奖名单中,河北省有7人榜上有名。

通过分析这7位获奖者,不难发现,“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河北这7位获奖者,有从事奶牛胚胎移植、太阳能喷灌机的,有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有从事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新型工厂化养殖基地和苗种繁育的。

认真分析这份获奖者名单,我们发现,他们中不乏像蔺惠良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的7位获奖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还有海归。农民正在突破人们印象中“老农民”“老把式”的传统形象。也预示着正有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在广袤农村用知识和技能带动更多村民共奔致富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尤其在创新创业方面,比如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新型工厂化养殖基地和苗种繁育等方面,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创业方向,也超出了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以“大国农匠”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完全可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

这些获奖者,既有60后,也有70后,他们都是在农业一线摔打出来的,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他们亲身见证了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是当下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之中,既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研人才,也有在乡村一线从事具体生产的劳动者。他们展现了新时代新农人的风采,让人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和力量。

同时也要看到,这些获奖者不仅个人业绩突出,而且大都带出了优秀的团队,在团队中,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也在成长。未来,通过“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等形式,将挖掘出更多优秀的新农人。而新农人成长、成才也需要多方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畅通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流动等。

文/河北日报记者 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