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放下你的鞭子》: 点燃民族觉醒的火种 □陈 晔

徐悲鸿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局部)。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纪念日。在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长河中,红色文艺作品犹如记录时代精神的美丽浪花,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彼时,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红色文艺作品,反映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不懈抗争。这些作品指引着党的儿女们追寻信仰之光,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此时,透过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我们继续探寻它们向新时代观众传递永不磨灭红色精神的源泉和力量。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革命老区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上堡新区80多岁的董志金老人回到老村下甘岭,老窗户上挂条鞭子,老汉习惯性取下来。盛世修志,村里一些有文化的人正在整理家谱和村史,需要老物件。老人想起了家里的那条鞭子。住上楼房后,董志金已经很长时间不翻腾这些旧物件。

牛羊不养,骡马不见,鞭子只能收起了。董志金爱惜地把鞭子挂起。在“没有路走,光见河滩”的年月,他们的祖先曾挥着鞭子赶着牲口进出、种地,推碾、转磨。

街心公园里,几位村民挥鞭抽打木牛健身,玩者抡鞭在空中绕一圈,向地上甩去,木牛赋力后,在地面上高速旋转。

很多年前,交通工具是大马车时,董志金亲眼见赶马车的挥动长鞭,鞭梢绑红头绳、彩布条,很是好看……老人说:“当年,华北联大就在上堡村演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介书生,唯有书写,唯有用艺术唤起民族觉醒。

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黄浦江畔,剧作家田汉在灯下看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他致力于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话剧改革,一有时间就沉浸在创作中。他不为黄浦江的风景迷恋,而是想着如何用戏剧艺术为国家兴亡服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介书生,唯有书写,唯有用艺术唤起民族觉醒。

他突然有一个想法,把《威廉·迈斯特》改成独幕剧。

1928年12月16日,是一个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田汉根据歌德《威廉·迈斯特》中媚娘故事创作了独幕剧《迷娘》。

写罢,田汉扔下笔,推开窗户,一股潮气钻屋,面对上海熙熙攘攘的人群,他长吐一口气:“谁说书生无用,国难当头,书生执笔为刀剑!”

经过反复修改,剧本给了南国剧社。

一场戏在上海上演。这场戏是另一场好戏的开始,更是中国话剧的一粒种子,它还不知道自己的诞生将引来中国戏剧革命,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进程中产生巨大影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表演体系,也没有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田汉和南国剧社的演员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29年,上海萌芽书店出版了阎折梧所著的《南国的戏剧》,书中指出,“中国之有新戏剧当自南国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越来越多失去家园的人逃难涌进关内,上海的街头也有了。很多流离失所的人露宿街头,纷纷诉说着他们的离家苦。

空气沉闷,不好的消息接踵而来。从街上回来,听着这些悲愤的声音,剧作家陈鲤庭内心极其痛苦,心里有怨气吐不出来。

愤怒!每一个有血性的人心里都装着一团燃烧的火。

日寇肆虐,国土在一点点沦陷,华北也在遭受践踏。每一个有良心的爱国者都在以各种形式觉醒、反抗。国难当头,戏剧界将文艺当刀枪,把舞台作战场,将爱国之情融入作品,“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以独幕剧《迷娘》为底本,经集体创作,最后陈鲤庭执笔编写成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这部剧一上演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夏衍说:“戏剧工作者们已经是一个站在战斗最前列,作战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部队了。”

《放下你的鞭子》如一股清风,如民族觉醒的号角,唤醒民众。

一“鞭”掀起民众抗日声浪,民众抗日热情像鞭打木牛,迅速旋转、传播。

1931年10月10日,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在上海首演。这一年,后来成为田汉夫人的安娥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她在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大道剧社,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是她创作的发轫期,以歌词创作蜚声文坛。

街上,一对东北逃难父女在卖艺。卖艺老汉与女儿香姐在唱曲,因饥饿,香姐唱了几句唱不下去了。家中无粮,全靠唱曲赚活命钱呢,老汉以为女儿偷懒,拿起皮鞭狠抽过去。这激起一名青年的不满,他高喊着“放下你的鞭子”,并用身体护住香姐。谁知,香姐却为老汉求情,告知对方缘由。原来,父女二人原本家在沈阳,“九一八”事变后辗转逃难到上海,一走五年,有家不能回,受尽苦难。她父亲原本温和,因饥饿和逃难的折磨变得暴躁。青年听后找出根源:“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卖国汉奸!”他振臂高呼:“我们若不赶快起来自救,这样的灾难将落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随后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震天,民众心底的爱国之情被点燃。

当时,新兴的街头剧令人耳目一新。一“鞭”掀起民众抗日声浪,民众抗日热情像鞭打木牛,迅速旋转、传播。共产党人发现街头剧的力量,组织多支演出队赴全国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从江南到江北,再到延安等红旗飘扬的地方。

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包括金山与王莹、王为一与朱铭仙、崔嵬与陈波儿、凌子风与叶子、崔嵬与张瑞芳、赵丹与辛曼萍、洪深与常青真等一对对搭档到各地巡演,在各地点燃抗日的星星之火。据统计,仅王莹演出就达2000多场。当时在街头或农村上演的剧目中,《放下你的鞭子》占比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抗日根据地,华北联大、群众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演出团体来到谷场、街巷、树林,铜锣一敲,一场戏就开演,点燃起青年学生和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9年,金山、王莹带领新中国剧社冲破重重封锁,奔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为抗战募捐。

广大海外华人时刻心系祖国,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线。其中,有两位艺术家受《放下你的鞭子》的感染并产生艺术共鸣,用手中的画笔创作出同名油画。

画家徐悲鸿当时正在新加坡为抗战筹款举办画展,听说国内来了剧团演出街头剧,一直关心国内抗战形势的他赶到现场,观看《放下你的鞭子》后内心激动,回到寓所,支起画夹,拿起画笔,以王莹扮演的香姐为原型,创作出同名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1940年,在南洋养病的画家司徒乔看了金山和王莹表演,被剧中高潮一幕深深打动,也创作了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他将笔触侧重于表现香姐挨打后隐忍矛盾的心理与父亲羞愧无奈的情感,让观者透过画作看到了灰暗底色中的反抗精神。

2007年4月7日,距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诞生已经半个多世纪。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徐悲鸿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以人民币7128万元的价格成交,刷新徐悲鸿油画拍卖纪录,也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新纪录。

它是剧团保留节目和压轴节目,更是革命号角,呼唤着中华民族从苦难深渊中、从被侵略的耻辱中挺立起来。

一支支抗日救亡演剧队带着《放下你的鞭子》奔赴全国各地,它是剧团保留节目和压轴节目,更是革命号角,呼唤着中华民族从苦难深渊中、从被侵略的耻辱中挺立起来。

1937年9月25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在郑州公演,压轴戏是金山和王莹主演的《放下你的鞭子》。演出现场场面热烈,观众跟演员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在武昌黄鹤楼,崔嵬和王苹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时,遇敌机轰炸,观众仍围得水泄不通不愿离去。演员们坚守街道开演。一位卖茶老人上前拉住崔嵬说:“飞机来了,你和你姑娘快到我家躲躲。”崔嵬说:“我们还要演戏!”老人说:“躲过轰炸再出来!”学生时代演过《放下你的鞭子》的崔嵬后来参加了八路军,1942年他是华北联大戏剧系教师,加入火线剧社后成为编剧、导演,导演了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儿》等作品。他的成长正是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开始的。

1937年冬,保定高阳。国防剧社团长田园和一位男演员扮父女,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受到群众欢迎。前进剧社成员张基回忆,他们在战斗间隙,经常在驻地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那年冬天,吕正操率领的人民自卫军到河北阜平整训。1938年1月10日,自卫军少年先锋队参加了庆祝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大会,节目是《放下你的鞭子》和《张家店》。戏演罢,现场观众热血沸腾。

《放下你的鞭子》引发中国现代戏剧“核变”。越来越多艺术家们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工厂、农村、军营乃至战斗的前线,以话剧为武器,宣传抗战,动员民众,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他们的话剧作品也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步走向了成熟,出现了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高潮。

《放下你的鞭子》激励起千百万军民投入到抗日洪流。此后,众多创作者纷纷写出反映边区军民斗争生活的独幕、多幕话剧。从农村旧戏台、沙滩、坡地、街头、打麦场一直演到城市舞台,通过演出鼓舞斗志、做参军动员,被激励的诸多有志之士纷纷参军保家卫国。

“让我们在太行山的炮火里,在千千万万人民的心上,像火一样地跳荡,像火一样地跳荡。”

我从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的社歌里,找到了文艺战士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为英勇的战士而歌唱,把大众的生活、斗争演出在舞台上。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让我们在太行山的炮火里,在千千万万人民的心上,像火一样地跳荡,像火一样地跳荡。”

吃水不忘挖井人。

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给了文艺战士们舞台和战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北联大的人回来了,抗敌剧社的成员回来了,新世纪剧社的成员回来了,回到他们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的地方。而此时已是和平年代。正如阜平县上堡新区老人们念叨的,他们还记得文艺战士在河滩上演《放下你的鞭子》……

他们是来感恩的,也是来寻找艺术之源的。当年,他们用《放下你的鞭子》点燃抗日烽火,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现在,他们成长了,成了知名导演、演员或文艺团体、文化部门的领导。

老区人民至今对谷场上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难忘。当年,一些农村少年受到艺术启蒙,在艺术的种子萌发后走出家乡,成为文艺工作者、艺术家。他们以艺术为武器,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用《放下你的鞭子》去鼓舞人民,这是民众的觉醒,是群众的吼声,是民族的未来和崛起。

当年在《放下你的鞭子》中饰演老汉的崔嵬,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改编指导了《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优秀电影。在阜平谷场河滩演露天电影的时候,屏幕上出现导演崔嵬时,乡亲们会喊一嗓子:“那不是卖艺的拿鞭子打人的老汉吗?来过咱村!”

时光飞逝,打人的鞭子在历史中封存,点燃革命热情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将流传不朽。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影响及其作用,也启迪着其他文艺种类,此后有了街头诗、街头画、街头影展、街头歌舞,红色摄影家沙飞在街头举办了晋察冀边区摄影展,一些短小有战斗力的诗写在黄泥墙上,一些街头画画在土墙和街头,一些木刻也通过这种“接地气”的形式来到群众中。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如星星之火,点燃现代戏剧的“原野”,《放下你的鞭子》的革命实践让文艺工作者眼睛向下、脚踩大地,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推动群众戏剧运动发展。1944年,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在阜平县高街村辅导群众自编、自演多幕话剧《穷人乐》。晋察冀日报社论指出,《穷人乐》的成功,主要是村剧团的力量,抗敌剧社同志也曾起了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放下你的鞭子》是演员演,在其影响下有艺术细胞的群众也能演。

在《放下你的鞭子》的革命实践下,一批批艺术工作者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单抗敌剧社在战争年代就创作演出150多个剧目,包括话剧、歌剧、活报剧及各种形式歌舞剧。剧作家胡可、杜烽、刘佳、刘肖芜、郑红羽、韩塞、古立高,画家辛莽、高虹、徐灵、田零,演员胡朋、车毅、田华……一批文艺家快速成长起来。

1948年,田汉和夫人安娥回到河北,在平山李家庄居住。

田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鞭子”,而“抡起”这条鞭子的则是时代和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来自唐县的刘改茹女士说,她们那里鞭打的木牛叫“嘎嘎”,意思是幸福开心的“嘎嘎”笑声。鞭打木牛的时候,它高速旋转的声音也是“嘎嘎”。

在一家民俗博物馆,我看到了成为藏品的皮鞭,它安静如哲人,沉默如铁……

时光飞逝,打人的鞭子在历史中封存,点燃革命热情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将流传不朽,在语文课本里,在西柏坡纪念馆、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纪念馆的展台上,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感谢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