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张守中:60年潜心“对话”古文字

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我在文物战线工作了60年,晚年能把20种著作捐赠给河北省图书馆,感到很喜悦。”在4月26日举办的河北省图书馆征集张守中先生著作捐赠仪式上,87岁高龄的古文字工具书编纂专家张守中,从河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栋手中接过入藏证书后说道。

祖籍河北丰润的张守中,20岁时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此后与考古研究结下不解之缘。青年时代,他曾在中科院考古所学习考古测绘,师从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学习篆隶书法,随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学习古文字临摹。“回顾我这一生的文物工作经历,如果分为两段,前半段是在山西工作的21年,后半段是41岁从山西调回河北算起。”张守中在山西工作的那段时间,参与侯马东周遗址考古发掘整10年。

侯马盟书是什么?它是两千余年前晋国人书写的古文字遗存。文字为篆书体系,用朱红色颜料写在玉、石片之上。古文献记载的盟誓很多,但此前从没发现过盟誓实物。1965年底侯马盟书的出现,是我国首次出土与古文献相对应的盟誓资料。作为一份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它不仅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对于认识历史上的盟誓内容、礼仪以及过程等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文物出土后,张守中又参与到侯马盟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中,先后临摹盟书8万余字。1976年,《侯马盟书》首版问世,这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重要考古报告之一。1995年10月,侯马盟书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在古文字中打捞历史的真相,是一件耗时又繁重的工作,但张守中60年沉浸于通过考古认识历史、解码文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1976年,张守中调入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先后出版《中山王厝器文字编》《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包山楚简文字编》《郭店楚简文字编》《张家山汉简文字编》等研究成果。

提起河北独有的“中山篆”字体,就绕不开《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一书。如今,大众对于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中山三器”——中山王厝铁足铜鼎、中山王厝夔龙饰铜方壶和铜圆壶,以及三件重器上的中山篆铭文越来越熟知。但鲜有人知,那些俊秀的中山篆铭文摹本就出自张守中之手。“我回到河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平山七汲发掘工地临摹这批古文字。”张守中说,战国中山国的资料,史书多有缺载,王墓发掘所获第一手铭文如此丰富,值得下一番功夫,进一步整理编一部字书,以方便学术研究。因此,他将“中山三器”上的铭文及王墓出土的百余件有铭器物中的铭文尽数汇总,收录于《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中。

在后来出版的著作《己庚集》中,张守中总结多年从事古文字研究心得:作为一名古文字工具书编纂者,第一要热爱中国古文字;第二要有一颗为中国古文字学热忱服务的赤诚之心;第三要肯于吃苦耐劳。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一位考古人毕生工作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起,张守中着手搜集整理他的家族“丰润张氏”史料,并编纂出版多部著作。从古文字研究领域拓展到家族史研究,源自张守中多年前听专家讲座时听到的一句话:“如果外国朋友到了中国,问到你的祖辈是做什么的,你回答‘不知道’,这太不像话。”这句话触动了张守中,此后,他付出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以严谨的精神和态度先后出版《张人骏家书日记》《张人骏墨迹选集》《方北集》等著作。近年来,张守中还曾在河北博物院举办张守中书法展,另有《守素集》《张守中书法集》等著作相继问世。

回顾过往,张守中引用了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矢志不渝所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