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彭建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生产率,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和关键。要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

■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前不久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战略安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并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稳定增产,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828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为应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而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约束性指标,并对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以保护和改良耕地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国是农耕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保护好耕地资源,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

农田必须是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生产率,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电力输配、科技服务和管护利用等综合配套措施,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单产的提高。以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瓶颈,着力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仅是农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和关键。我国生物种质资源丰富,但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存在品种质量不高、育种技术落后、种子产业链不完善等短板和不足。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一方面,加强种业科技研发,着力在前沿育种技术上实现突破,以自主技术创新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另一方面,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完善种业产业链,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以大食物观和大农业思维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粮食安全的本质是食物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注重开发多元化生物资源,广辟食物和营养来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生态类型多样、地理和生物资源丰富,具备以大食物观发展“大农业”的基础条件。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山地和江河湖海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营养。要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食物安全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不仅对品种的需求增加,而且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应地食物安全由保障生存需求转向满足健康需求。食物安全既要保障“米袋子”产品安全,又要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既要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又要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还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适应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变化趋势,开发更多更好的食物品种,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立健全农业稳产增产、保障供给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从动力机制看,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偏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从长远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围绕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创新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小农户合理分享产业化经营收益。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政策调控利益机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省和产粮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在优化全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基础上,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形成产销对接、供求平衡、利益均衡的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新格局。

河北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之一。要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资源特点、区域功能定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区域布局,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高效农业。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