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老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

老有所为 发挥余热乐在其中

河北日报记者 高珊 尉迟国利

“小岳,谢谢啦!你介绍的保姆,人特别好,又勤快又干净,我可满意了!”

5月24日一早,在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小广场上,出门买菜的社区居民、76岁的刘淑云拉着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女士唠起了家常。

“刘姐,客气啥!有啥烦心事,您随时跟我说。”这位“红马甲”热情地应道。

“小岳”名叫岳淑荣,今年65岁,是滨河社区老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老年志愿者。

一个多月前,刘淑云敲开了岳淑荣的家门,细细聊开,原来是家里雇不到称心的保姆。刘淑云老伴常年卧病在床,需要人照料,家里请了好几位保姆,却没有一个让人满意。

“刘姨,别着急,这次肯定找到让你合意的,实在没有满意的,今后我每天给你们做饭、收拾去。”岳淑荣马上帮忙联系。

爱揽麻烦事的岳淑荣,是社区里有名的“热心肠”,“退了休,儿女在外,就想趁着身体还算硬朗,为更年长的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心里也舒坦!”

2019年3月15日,滨河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包括岳淑荣在内的10余位身体好、精神健旺的“活力老人”聚到一起,以服务邻里为初衷,组建起了老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见到了5位老年志愿者代表,岳淑荣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对总书记说,做志愿者就是想老有所为,多发挥点余热。”时隔近一年,回想起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情景,岳淑荣仍激动不已,“总书记对大家说,你们讲的很好,对我很有启发。你们在探索做好老有所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怎么老有所为的问题。”

总书记的话,极大地鼓舞了社区的“活力老人”们,让他们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在养老事业这一广阔的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第二天,3位年过六旬的大妈找到社区工作人员,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不到一年时间,志愿服务队已扩充到75人,其中党员23人。根据各人特长,志愿服务队设置了慰问、文艺、家政服务等12个小组,每天2名志愿者轮流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值班。

2021年8月27日,临近中午,67岁的志愿者胡希英在值班时,接到了85岁的社区居民金聚海打来的求助电话——老伴儿临时去老城区照顾孩子,独自一人在家的金聚海为吃饭这事儿犯了愁。放下电话,胡希英便赶去了金聚海老人家里。

“您想吃面条还是饺子呀?”胡希英问。

“面条吧,就我一个人,省事儿。”

胡希英系上围裙进了厨房,时间不长,一碗热汤面就端上了桌。

在滨河社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厨师、保洁员、维修工……身穿红马甲的“活力老人”们,不断变换身份,为高龄老人提供助洁、助浴、助餐、助急、助医等各种生活上的服务。

在志愿者们看来,光解决老人物质生活层面的问题还不够,许多老人在精神上更需要关爱。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5月30日,滨河社区海棠苑小区里传出阵阵嘹亮的歌声。

临近“六一”儿童节,志愿服务队连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为社区的老人们组织了一场别样的欢庆“六一”活动,带他们重温欢乐的童年时光。

今年87岁的张郁馥老人,独居多年,腿脚不便。这天,志愿者们把她请来了。当熟悉的歌声响起,老人笑容满面,开心地说,“好久没这么高兴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志愿者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活力老人”们点燃了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承德医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大专院校的180余名学生组成学雷锋小组,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问诊、健康回访、智慧手机帮教等服务。

在岳淑荣看来,老党员带动年轻党员和学生们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传承和教育,“希望这种好作风、好风尚可以一直传递下去。”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乐在其中。”胡希英笑呵呵地说,“正是因为给社区老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自己的日子也才过得有滋有味,生活在这么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多来劲儿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