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芒种麦上场 颗粒要归仓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赵红梅

【阅读提示】

芒种忙,麦上场。芒种时节,我省小麦大面积收获自南向北陆续展开。

虽然去年罕见秋汛给我省冬小麦播种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但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常年、接近历史最好的去年,夏粮丰收在望。

我省小麦长势从差到优是怎样实现的?收获时节的小麦如何减少损失、确保颗粒归仓?记者深入冀中南种麦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减损降耗也是增收

6月6日,芒种。

成安县成安镇南鱼口村的一片麦田里,金黄的麦浪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上午9时,随着一声令下,数台小麦收割机轰鸣着驶入麦田,收割、脱粒、秸秆粉碎、麦粒装车……十几分钟后,一块块麦田就完成收割。紧接着,专家组进入场地测量评判,机手们翘首以待。

这是2022年我省机收小麦启动日机收减损大比武现场,是一场比拼谁“损失更少”的竞赛。

经过快速称重换算,参赛机手杨景州以0.69%的小麦机收损失率,获得比赛冠军。

从“丰收在田”到“丰收归仓”,控制农业机械收割的损失是关键一环。

作为深耕农机领域多年的“老把式”,成安县俊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俊山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农谚里有小麦‘九成熟,十成收’的说法。人工割麦时代效率低,收得慢,所以一般是在蜡熟期中到蜡熟期末就收割小麦。机收提高了效率,就可以让麦子多长几天,直到蜡熟期末甚至完熟期初再收割,小麦收获量自然更高。”

杨俊山告诉记者,早期的机械化收割,小麦损失率可不低。“以前小规模种植的多,农机手为了尽快转场,操作机械时会抢进度,经常造成不必要的丢损。收过的麦田,一巴掌捂在地上,有时能盖住十多个麦粒。”

“不过,随着小麦规模化种植的增加,大地块里农机转弯越来越少、丢损也越来越少。而且在合作社的管理模式下,农机手也要签订合同,不再盲目追求速度,机收损失率已经大大降低。”杨俊山说,“我们合作社的麦子,机收损失率基本能控制在1.2%以下,低于我省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2%以内的要求。”

“可别小看这零点几个百分点,如果每亩小麦收获时少损失10斤,河北3350万亩冬小麦就能多收3.35亿斤粮食,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减损就是增产。近年来,我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此外,还培训机手、在小麦主产县组织机收减损大比武、制作技术手册和短视频,针对不同场景给出机收减损“小窍门”,最大限度降低机收损失率。

未来,我省将继续引导广大农机手在生产实践中精操作、比技能,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里去挖潜力,又好又快完成夏收任务,确保颗粒归仓。

政策助力稳产增产

6月8日,临西县临西镇周楼村一片麦田内,村民周汝勇种植的15亩小麦迎来了丰收时刻。

“我这15亩地平均亩产能到700公斤,比历史最好的去年还要高100公斤。”望着滚滚麦浪,周汝勇喜上眉梢。

让周汝勇高兴的不只是创新高的产量,还有刚刚到账的种粮补贴。“之前通知说6月10日之前发放,没想到还提前了几天。已经打到卡里了,一亩地7.21元。”

每亩地7.21元,听起来似乎不多。但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省实际种粮农民,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4.98亿元。而且,这已经是我省种粮农民在今年收到的第二批直接补贴。

早在今年3月11日,中央财政就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其中,下达我省的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为11.06亿元。

“第一批补贴是3月底收到的,每亩地18.32元。今年肥料价格高、农药价格也涨了不少,补贴来的非常及时,力度也超过之前。尤其对那些流转了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的大户来说,更是‘及时雨’。”周汝勇说。

受去年秋汛晚播影响,我省冬小麦返青后苗情整体偏弱、长势复杂,堪称近年来最为特殊的一年。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多项“超常规”补贴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去年地里水太多,导致合作社有300亩地到11月中旬还没种上麦子。”泊头市寺门村镇利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猛回忆,“当时心里也没底,心想就算种上,产量恐怕也难保证,可能还得赔钱,一度想把地撂荒。”

面对这一情况,2021年11月15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切实抓好窗口期冬小麦播种的紧急通知》。根据《通知》,我省统筹使用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对抓住最后窗口期播种的冬小麦,每亩给予150元补助。这项“超常规”补助,几乎占小麦整个生长周管理投入的五分之一。

真金白银的补助,让包括张猛在内的许多种粮户心里有了底。据统计,11月15日后,我省又抢种小麦近100万亩,202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350.8万亩。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中后期关键的防灾增产技术措施。今年4月,面对小麦主产区较为复杂的苗情长势,中央财政在时隔7年之后,恢复“一喷三防”补贴政策,安排16亿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资金下达后,我省统筹中央财政4亿元、省级财政1.5亿元,对主产区小麦进行了免费统防统治和“一喷三防”,全力推动小麦促弱转壮。

“可以说,通过政策补贴实现灾年播种面积不减、开展免费统防统治和‘一喷三防’等一系列措施,为我省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种植业处处长李联习说。

农业服务落到实处

6月10日,阳光正好,魏县60万亩冬小麦进入收获高峰期。

北皋镇旧魏县村的一片麦田里,来自河南开封的麦客张孟飞正驾驶联合收割机帮村民抢收小麦。

“95后”青年张孟飞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成为一名专职麦客。虽已走南闯北收麦多年,但今年来到魏县,张孟飞却有一些不同感受。“之前一直担心疫情会影响跨区域作业,没想到不但通行顺利,魏县还为我们建了农机手驿站,提供信息、食宿、维修、油料等服务。服务这么到位,收麦子都有劲儿了!”

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蒿要领介绍,为了服务好麦收,魏县不仅成立了夏收志愿服务队,还利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对全县“三夏”生产进行云监测、云管理。“这个智慧云服务系统,能够覆盖全县所有耕地,定期扫描监测小麦长势、收获情况,通过可视化平台发布农业气象、病虫害预报等。”

我省冬小麦实现逆势丰收,离不开从种到收期间各项细致入微的农业服务。对此,石家庄藁城区种粮大户邓景辉也深有体会。

“我流转了600亩土地,由于播种普遍延后了15天以上,导致部分地块出现发育群体偏小、苗情偏弱的情况。”邓景辉说,“种了这么多年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当时很担心、茶饭不思,真怕所有努力白费。”

为了解决诸多像邓景辉一样的种粮户面临的共同问题,今年2月22日,我省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百日会战系列行动,组织动员全省1.6万名农技骨干、1000多名农业科技专家、4.5万名粮食生产科技专员走进科技壮苗主战场,将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拿藁城来说,我们一共成立了四个专业服务队,每个队由十名专家组成。他们深入乡、村进行技术培训,做到每个村培训一名技术管理明白人,这样就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技术体系。”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樊俊社介绍。

有了技术人员的细致指导,邓景辉结合天气变化,紧抓增喷叶面肥、杀虫剂,延长叶面生理功能,弱苗在四五月份终于转壮。“真没想到今年收成这么好,甚至赶上了史上产量最高的去年!”

老话讲,“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随着我省麦收自南向北展开,我省近期农业服务重心已从田间管理转向抢收抢种。

据了解,为确保夏粮丰产丰收,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河北省科技助力“三夏”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科技服务工作;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科技助力“三夏”联动机制,组织4.5万名粮食生产科技专员抢抓农时,深入生产一线,紧紧围绕小麦抢收、机械减损、秸秆综合利用、夏茬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运用等“三夏”关键环节,为农户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链条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