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向海图强如何争当“弄潮儿”

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 新华社发(汤健凯摄)

近日,位于黄海冷水团海域的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驶向“深蓝1号”,准备开展收鱼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一艘轮船靠泊在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泊位装货。今年上半年,唐山港集装箱吞吐量1395924箱,同比增长12.93%。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阅读提示

河北大陆海岸线长487公里,海洋区位条件独特,沿海开放优势明显,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突出陆海统筹、资源融通,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

如何进一步提高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如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如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其他沿海省份的一些做法,或可以为我省提供有益借鉴。

■ 陆海联动,双向开放

今年3月21日,浙江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1号泊位,“那迪首领”号货船装载着1405标箱货物拔锚启航。这艘货船,是新增太古太平合营巴新澳洲线的首航船。

至此,在两年时间里,舟山港新辟40余条国际航线,跻身全球第三个破3000万标准箱的国际大港。经历了疫情大考,舟山港已经找到扩大开放、促进港口发展的新路径:东西双向开放,海陆联通发展,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贡献。

今年上半年,舟山港股份公司铁矿石接卸量同比增长超10%,液化油品、矿建材料、粮食、汽车滚装等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目前,舟山港已经有三大港区直通铁路,海铁联运业务已辐射至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1个地级市,覆盖全国近一半的海铁网络。

“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浙江不断整合港口资源,发挥出明显的叠加效应。”宁波舟山港集团战略研究与法律事务部有关负责人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舟山港将不断扩大开放,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市的港口合作,打造世界超级港口集群。

7月13日,山东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片热火朝天景象。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一员,如今的日照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港、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与港口相连的瓦日、新菏兖日两条千公里以上铁路串联起黄河流域20多个城市,日照港由此成为沿黄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之一。

日照港迅速崛起的秘诀,就是不断扩大开放。提到开放,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对国外开放。但对日照港而言,开放的更完整含义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对内开放的关键,在于扩大腹地。而扩大腹地的前提,则是陆运交通。

从空中俯瞰,瓦日铁路、新菏兖日铁路、日濮洛输油管道,如一条条能源动脉,在日照汇聚。如今,日照的通道能级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铁路集疏港量9991万吨,增长8.3%。而日照港铁矿石铁路疏港量稳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对外开放方面,依托2021年正式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契机,日照港与100多个国家、500多个港口通航,开通集装箱内贸航线37条、外贸航线11条,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在江苏,今年年初发布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依托港口打造江海联动区、陆海联动区、河海联动区“三大片区”,不断扩大开放水平。

日前,江苏南通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码头迎来了启用后最大的一批货物——由南通海门一家企业生产的总价值2亿元的风机叶片从这里装船出海发往荷兰。

“过去,这些出海的货物需要通过陆路运到长江码头,然后通过长江码头的驳船运往上海出海。”南通通洋港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忠祥说,“现在,货物可以从工厂直接运到我们这个码头,缩短了100多公里的陆路距离,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近年来,南通着力打造由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组成的大通州湾,并将其定位为江苏的新出海口。

“通州湾新出海口是服务临港工业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集装箱中转运输的综合性港口,目前正全力构建‘内河到码头、铁路进货场、海港通大洋’的集疏运体系。”南通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沈捷说。

■ 错位竞争,打造特色

走进浙江省三门县三门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番不同于传统海水养殖的景象映入眼帘:水泥砌成的对虾养殖塘中排布着供氧管道,塘中增氧设备持续“翻水”,天冷时可以覆上保温膜,天热还配有遮阳网。几个养殖工人收起虾笼,每一网都是大丰收。

“前几年我们投入1亿元左右,对养殖场进行了改建,‘工厂化养殖’的产量是传统养殖方法的25倍左右,年产值4000多万元的养殖场还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和增收。”公司总经理董礼辉说。

海水养殖业是海洋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三门县有着“中国小海鲜之乡”之称,海水养殖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近年来,三门县坚持打造“三门青蟹”等特色区域品牌,目前拥有蟹、虾、贝、鱼、藻等五大类30多个养殖品种,围塘养殖面积、产量稳居浙江之首,“蓝色牧场”建设成效显著。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海水养殖业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错位竞争。

自山东日照东行百余海里,一片黄海冷水团中,“深蓝1号”犹如襁褓一般,“呵护”着游弋其间的三文鱼。

茫茫大海中,“深蓝1号”这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重1500吨的八角网箱,看似不起眼,却非同一般。它实现了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鲑鳟冷水鱼类的突破,将优质蛋白生产的主战场推进至深远海。

作为一种低温冷水鱼类,三文鱼难以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温暖海域健康生长。而山东日照以东130海里处,这片面积13万平方公里的冷水团,恰能解决此问题。

“通过中央立柱及8根气柱的注水注气,使整个网箱有了沉浮机制:夏天表层水温过高时,将网箱下沉至海面25米以下的冷水团所处位置;到秋季,当表层水温合适时,我们再将其上升至水面。无论冬夏,都可以保证三文鱼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生长。”“深蓝1号”的主要设计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介绍。

董双林说,早在10年前,他和团队就设想在深远海实现规模化养殖三文鱼。10年的努力,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突破,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的突破终于得以实现。

如今在山东,海洋牧场建设直接带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渔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除传统海洋养殖业外,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还要在海洋新兴产业上下功夫。

地处广东东南沿海的汕头,拥有大陆海岸线218公里,有雄厚的海上风电产业基础。

去年年底,汕头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全容量投产任务。目前机组安全运行稳定,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

汕头海上风电规划场址水深在50米以内,建设施工成本较低,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大部分场址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可达到6%-7%之间,具备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平价上网的条件。

“近年来,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迅速,去年全年海上风电新增投资超700亿元,新增海上风电接入总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介绍。

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发展背后,是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在全国领跑的傲人成绩。

不久前刚刚公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省份,2021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

“未来,广东将持续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海洋经济打造成广东省产业体系新支柱。”屈家树表示。

■ 生态修复,发展新机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充分利用海洋优势的基础,也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6月6日,深圳东部海域七星湾码头,两只濒危绿海龟“扑通”跃入大海,浮游片刻后消失在大海深处。陪伴它们放流大海的,还有130万尾黑鲷鱼苗和412万尾斑节对虾虾苗。

这两只海龟是2020年1月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专家在大亚湾海域救护的。当时,它们被船桨打伤,奄奄一息。经过专家团队精心救护,海龟慢慢康复,并在接受两年半时间的野化放归训练后回归大海。

渔业增殖放流,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从1987年到2021年,深圳持续35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此外,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鱼礁、海洋牧场试点建设,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

深圳市渔业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几年对东冲—西冲海域的三次渔业资源联合调查显示,深圳开展伏季休渔、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活动等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后,相关海域渔业资源有了一定好转,海区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卵仔鱼和游泳生物量有一定增加,海洋生态资源得到恢复。

在海洋生态体系中,需要关注和保护的,还有海岸带生态。

广州市海岸线总长157.1公里,其中南沙区海岸线长106.7公里,占全市海岸线长度的三分之二,是广州唯一的出海口。

然而多年来,南沙区海岸线遭受海浪严重侵蚀,海域杂草丛生、乱石满地,导致南沙区很少有亲海沙滩或适合亲水的海域,城市与海洋之间并未打通“最后一百米”。

为解决这一问题,2020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省级专项资金,用于广州市南沙区虎门大桥(广州段)北侧海岸线整治工程。

“这是广州完成的首个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将为正在组织编制的全市海岸带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有益的经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分局海洋与林业资源管理处处长廖俊宇说,经过治理,这一带种植了20多种富有海滩风情的植物,营建成小型城市公园,还吸引了大量海鸟及海洋生物到此栖息觅食。

南沙区海岸生态修复项目,还带动了以滨海、休闲为特色的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

南沙帆船协会会长吴家麒是当地帆船运动的推动者和海钓爱好者。他感慨:“我们常在虎门大桥下一带开展训练,这里水环境质量变化太大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大大促进海上运动的发展。”

“以前只要下雨或涨潮,港池里便冲进大量杂物,严重影响水质与游艇业务的开展。海域海岸环境的整治,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经营环境。”南沙游艇会行政总监徐风娟说,“不久前,我们接待的一次国际帆船比赛,南沙各大酒店客房订房爆满,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据介绍,广州南沙湿地、番禺海鸥岛等地海域岸线的整治修复都将启动,广州稀缺的海域滨海价值正通过海域沿线生态环境整体的改善得以提升。

在浙江,人们还在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发现了经济发展新机遇。

浙江台州,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蓝色循环”让人眼前一亮: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加工再生,并制成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我手里拿的这个手机壳,就是由5位渔民所收集的海洋塑料制作而成的,通过扫描二维码还可以溯源,看到制作这个手机壳的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边展示边说。

张志锋认为,这样的“蓝色循环”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关

科技创新助力海洋经济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9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其中一大特点是,近年来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产业要素高端化与产业链高端化齐头并举。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在广东,成立于2018年11月的广州海洋实验室,聚焦深海前沿领域,汇聚了55个高层次科研团队(其中16个院士团队),聚力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目前,广州海洋实验室参与完成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相关研究工作,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列入国家专项规划,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等建设应用有序推进,大湾区顶尖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现雏形。

此外,广东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务等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产化技术和装备。

作为中国北部海洋经济圈的“领头羊”,海洋科研历来是青岛的传统优势。

2009年,青年海洋科学家、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副院长的李德海结束海外博士后项目研究,回到位于山东青岛的母校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当时可考虑的选项并不多,这里是相对最合适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地方。”

青岛是全国最早利用海藻等海洋生物开展药物研究的城市。目前,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全新分子结构的海洋药物)中,有2个诞生于青岛。

“据统计,目前青岛的涉海科研院所大概超过30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说,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丰厚的科研底蕴。

目前,青岛共落地1家国家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覆盖海洋动力、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技术与装备等多个领域。

“青岛海洋资源本身比较丰富,有明确的海洋产业集聚区,科研‘国家队’力量突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胡振宇表示,在完善的海洋管理机构、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及丰富的产研资源支撑下,青岛发展现代海洋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

文/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