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历史文化名城活化利用,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人文空间

保定市高标准推进西大街保护修缮与综合提升

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施工,让历史建筑与城市共生。

改造前的西大街。

改造后的西大街。

未来的西大街既兼顾文旅业态,更保持街区的烟火气。

西大街改造提升效果逐步呈现。

西大街改造坚持用工匠精神下绣花功夫,保留街区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忆。

日前,保定市西大街改造提升工程主体基本完工,漫步于重焕新颜的老街,直隶印象的建筑画廊雏形初现。“十一”期间,西大街将正式开街运营。2021年起,保定市委、市政府着手谋划古城保护利用,明确提出尊重历史建筑风貌,以微更新渐进式推进古城保护修缮,并率先以西大街为古城保护更新试点,以工匠精神下绣花功夫,街区改造修缮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河北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做出了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保定紧邻北京、环抱雄安,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1986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西大街,紧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隶总督署、光园,曾是古城保定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保定古城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保留着明清以及近现代的建筑遗存,建筑特色中西合璧、南北交融,贤良祠、第一客栈、协生印书局、稻香村、万宝堂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古货栈、义春楼、春和庆等历史建筑,承载着老保定人的乡愁,书香、药香、酱香和各类民间手工艺赋予了西大街的繁华。不过,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西大街与保定古城一样,都面临着空间被压缩、建筑风貌遭破坏等问题,往日繁华不再,一度成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丧葬用品销售一条街,人车混杂,商家挤占街道空间,虽几经治理收效甚微,加强西大街保护利用势在必行。

2021年,保定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目标,并将古城保护放在核心位置。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强调,让历史文化名城活起来,坚持文化兴市、艺术筑城,着力建设“美学时代”的品质生活之城,将保定古城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市长闫继红要求,古城保护更新要坚持人民至上,建设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主客共享的城市会客厅,打造全国瞩目、世界闻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该市按照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成立了古城管委会(筹备委员会),并由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文发集团)成立古城保护建设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古城保护更新全部任务落实,充分挖掘保定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非遗老字号资源,让历史文化遗产活化赋予城市新魅力。

高站位规划,把握好古城文化建设的第一道阀门

该市对标南京、福州、绍兴、景德镇等国内知名历史文化遗产利用项目,充分借鉴成功案例、谋划实施经验,将规划设计作为高标准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总开关。聘请在国内具有良好口碑、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的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负责编制《保定古城保护更新整体提升规划》,聘请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张杰为古城保护更新总规划师。

深化规划编制期间,清华同衡团队与市直有关部门、保定古城文化研究会、市老字号协会以及当地知名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召开了6次研讨会,得到市党史办、方志办、规划档案馆、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单位的全力支持,重点对古城城市建设发展史、太行山东麓文明发展带与幽冀文化融合带、畿辅名城和直隶文化、保定红色革命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研判。经过数轮论证修改后,在2022年5月通过了专家评审。《规划》明确了保定古城文化定位:京畿首府,品质生活。致力于打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格局独具特色的畿辅名城;市井文化特色浓郁,创意产业集聚,旅游服务优质的文旅古城;人居环境品质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慢享老城;具有现代气息与活力的品质新城。提出了强核心(直隶总督署—西大街片区)、织网络(淮军公所—体育场片区、府河片区)、提品质(东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及东风公园)三步走的实施策略。重点对西大街在保定古城中的基本定位、建筑修缮、业态运营进一步深化细化,提出将西大街定位为“直隶第一街”,把核心区改造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画廊、多元交融的文旅游廊,打造成保定文化商业旅游金名片。

高标准修缮,完整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特色

在总结以往西大街乃至保定古城改造的经验基础上,保定古城管委会确定了西大街修缮六条基本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将西大街纳入古城及其环境协调区作为整体进行规划设计,通盘谋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确保古城风貌整体协调、气韵一致,用一张蓝图规范古城建设。二是系统性原则,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殊要求,对街区每一栋建筑现状进行三维测绘、安全结构检测、建筑风貌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和需要结构调整的建筑进行加固施工,在工程设计中既确保建筑风貌提升又充分考虑未来运营需求。三是专业性原则,尊重专家团队意见,规划设计单位全程跟踪指导每一个实施环节。除拆除严重影响街区风貌的不协调建筑、违章建筑外,对现状最大程度保留修缮,最小程度干预。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恢复老城记忆。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立面、每一扇门窗都反复论证、专门设计。每一道工艺都先打样,请设计团队确认再推广施工,其中仅西段恢复水刷石墙面,就打样20多块。请古式建筑与文物修缮专家做顾问,与清华同衡设计团队共同指导现场施工,让西大街改造成为保定古城保护的标杆。四是生长性原则,在本次西大街改造中管委会十分重视保护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印记,展示城市成长的脉络。在整体风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保存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遗存。通过多元文化建筑遗存,展示保定古城的开放、包容与时尚。魁顺和、春和庆等都是百年历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成为D级危房,本次加工修缮中采取内部支护工艺,最大限度保护好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对原有木作楼梯楼板进行鉴定后,凡可保留均予以保留,需要更换的按原材料原工艺施工。对贤良祠、杨公祠等场所,拆除违建产生的青砖和红色黏土砖,全部保留尽量就地利用,最大程度体现西大街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材料特色和工艺特色。即使是违章建筑,凡与街区风貌风格不冲突、有创意的节点都尽量保留下来,目的就是让外地人、后来者感受西大街是一条延续几百年文化特质的历史街区。五是程序性原则,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定程序实施,一环扣一环推进,保证项目健康平稳推进。本次《保定古城保护更新整体提升规划》,严格遵守了《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定市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与硬性要求,并进一步深化细化,提高了规划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对重点建筑保护和文物建设控制地带的改造提升,严格按国家政策进行地勘、考古与方案上报,坚决不因保护而造成遗憾。六是持续性原则,坚持系统谋划、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发力。坚持一张蓝图一个思路,一茬接着一茬干。逐步落实古城功能疏解、人群置换、市政改造、建筑修缮、业态培育计划,打造保定人民认可、外地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高质量提升,有效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功能

作为一条百年以上的历史老街,西大街的原有建筑受历史条件制约,不具备消防、抗震等条件,狭窄的节点空间内埋设着不同时期铺设的供水、排污、雨水、电力、通信等管道线路,且由于年久失修功能不全,沿街住户商家私拉乱接的管线比比皆是。消防基础设施完全缺失,没有入户消防设施,没有安全逃生通道。如何做到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最大限度保护与消防安全协调统一,成为本次西大街改造的一大难题。今年初,保定市政府安排市政部门对西大街地下市政管网进行了集中整改,疏通管道、更换设备,电力部门对全路段供电设备重新设计施工。聘请专业消防设计咨询机构参与消防设计论证,召开两次专家评审会议,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历史文化街区消防改造的基本原则与思路进行论证指导。以防火组团划分的办法,实现历史建筑消防安全提升,根据不同建筑体量,采取不同措施解决消防安全问题。全街增设信息化系统,实现无线网络、24小时监控全覆盖。利用建筑墙体照明解决原有街区路灯老化问题,全街区增设城市家具座椅、休息休憩场所和导视系统,提高市民和游客体验感。一系列的市政功能提升行动,让西大街既古朴又时尚。

高水平运营,活化文化遗产焕发历史街区生命力

针对西大街业态低端、杂乱等问题,该市在整治过程中出实招下狠力,在2021年10月,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20多年来久治不绝的自行车、摩托车、寿衣骨灰盒销售业态从西大街全部腾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与此同时,还开展“凤还巢”行动。市长闫继红组织老字号企业座谈会,就老字号振兴和参与古城保护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议。市文发集团与市老字号协会共同组织传统老字号企业,深入探讨进驻西大街的可行性,对老字号坚持传统文化与创新提出意见。发挥全市拥有2家中华老字号企业、18项国家级非遗、79项省级非遗和350多项市级非遗的优势,积极联络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口碑良好的槐茂酱菜、定瓷、易水砚、古城香业等特色文化企业考察入驻,对万宝堂、直隶书局等传统文化单位重点扶持,努力让西大街成为红色文化引领,兼具书香、酱香与药香,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文旅街区。

结合《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重点对西大街第一客栈、贤良祠、协生印书局进行红色文化展陈提升,通过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和方法,充分展示保定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特别是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高新科技手段,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完成了“直隶第一街”“保定西大街”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注册。目前公众号已投入使用,累计浏览量十万余人次。通过举办“我心中的西大街”线上宣传活动,解答市民关切问题130余项。下一步,在宣传古城更新、西大街运营等方面,古城管委会和市文发集团将持续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以多种形式立体展现保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

(王有文、范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