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探源中华文明 倾听燕赵跫音” 大型全媒体考古系列报道之长城河北段(下篇)

守望长城

承德金山岭长城。 视觉中国供图

扫描二维码,收看精彩视频

□郭建永 曹铮

它横亘北国,历千百年依旧巍然;它跨越山川,看世事沧桑变迁;它犹如一条巨龙飞越崇山峻岭,融入国人的血脉,筑起中华民族之精神脊梁。

它,就是长城。

从“长城”一词出现在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竹简之上算起,自公元前五世纪起长城便屹立在华夏大地,历代持续修建,逶迤万里,被誉为“华夏脊梁”。1987年,长城因其无可比拟的“突出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等众多长城精华汇聚于我省境内,长城是家喻户晓的“河北地标”。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我省出台《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率先在省级地方立法层面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建标杆;31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一张崭新而宏伟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正逐渐变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现实。

盘点河北的“长城家底”

长城河北段始建于战国时期。诸侯雄起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北方的燕、赵、秦三国因边于林胡、楼烦和东胡,为了防止骑马民族对汉族农业地区的侵扰,各国筑起一道道高墙,将自己的居住地围在中间。

“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长城筑于赵武灵王长城之后,有学者推断,应筑于燕昭王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前300~前287年)之间。

长城、边墙、御路、长壕……自此之后,一道道抵御外敌的高墙名称虽然不断变化,但朝代更迭中,这项伟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始终在华夏大地上不断重复着修筑、毁坏、重建的历史。两千多年时光轮回中,从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到底有多少长城遗址散落于山川、河流之间,它们静静地等候着人们发现的足迹。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长城调查、发掘和研究逐渐活跃。在考古工作者的脚下,这条蛰伏北方的巨龙容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河北域内早期长城涉及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石家庄、邯郸以及雄安新区的共39个县(市、区),墙体总长1159.91千米,共290段,单体建筑915座,关堡70座,相关遗存26处,涉及战国中山、燕南、赵南、汉、北魏、北齐、唐、金等历史时期。这些精确的断代和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是几代考古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为了全面掌握河北域内所有历史时期的“长城家底”,2009年至2010年,河北省文物部门还开展了河北省早期长城调查,获取了大量数据。为进一步摸清河北省早期长城的分布情况和年代,细化早期长城内涵研究,2021年,河北省再度启动为期4年的河北省早期长城勘察项目。同年,调查队员对2009年至2010年河北早期长城资源调查中的赵南长城、中山长城、燕南长城再次进行田野勘察,对《河北省长城志》中记载的大部分相关遗址做了调查,并围绕赵南长城西辽城遗址、燕南长城城子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其中,对城子遗址的勘探发现,其为方形城址,建筑于燕南长城内侧高地上,且城址内有灰坑等遗迹,初步分析认为该遗址为长城附近的屯戍类城堡。

在万里长城中,河北明长城独具一格。这里拥有明长城最精华的地段,山海关、九门口、三屯营、喜峰口、宣府镇城、万全右卫城、紫荆关、倒马关等关堡均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具有重要的建筑遗产和人文景观价值。对河北明长城“家底”的全面调查,始于2006年全国“长城保护工程”的启动。作为所辖明长城里程最长的省份,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作为长城资源调查试点省份之一,河北省文物主管部门启动明代砖结构长城的试点调查,成为这一全国性庞大工程的开端,而河北省长城资源调查队则成为这项工程的执行者。

当年,省文物局从全省抽调了48名熟悉文物保护规划、维修、考古、摄影等方面业务的人员组成河北省长城资源调查队,对明长城展开全面调查和测绘工作。他们带着专业技术工具,行走在少有人涉足的崇山峻岭之间,在乱石杂草中找寻鲜为人知的长城遗迹。河北省古建院高级工程师郭建永曾担任河北省长城资源调查队队长。即便此前已通过各种渠道对河北域内的明长城有所了解,但当调查队沿着长城走了1000多公里后,他仍被长城的保存现状及其赋存环境所震撼:不少长城湮没在灌木、杂草及山地荒野中,早已不是史书记载的险峻与壮丽,被称为“野长城”。

经年累月徒步深山野岭,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自知。在秦皇岛青龙境内祖山段长城调查时,因那里少有民居,只能在山间森林里、沟壑中搭建野营帐篷、铺上防潮垫驻扎在长城脚下。每人背着一壶水,压缩饼干、方便面、榨菜、火腿肠就是一天的口粮。在山上磕磕碰碰、拉肚子、中暑都是常有的事,时不时还会遇到毒蛇、草扒子虫的威胁和侵扰……年复一年,队员们经受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执着地用脚步丈量着历史的厚度和长度——

明长城河北段东起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西至张家口怀安西洋河,南至邯郸涉县,涉及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共8个设区市的40个县(市、区),墙体总长1338.63千米,共1153段,单体建筑5388座、关堡302座、相关遗存156处。河北明长城规模、分布、构成、走向等基础资料的全面、准确掌握,为接下来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城保护的“河北智慧”

长城是生生不息的民族魂。每一块砖,每一道墙,每一座烽燧,甚至每一个转弯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长城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希望通过保护与修缮,让“万里长城永不倒”。今天,当我们抚摸着长城上密密匝匝的方砖条石,不仅能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还能清晰地看到河北长城保护修缮的丰硕成果。

依据长城保护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推进,河北长城保护修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是我省长城保护修缮的起始阶段。其中,1952年对“天下第一关”箭楼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修具有标志性意义。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城楼为砖木结构。史料记载,自建成以来,山海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火洗礼,明、清时期就进行过九次重修。抗战时期,山海关城楼顶部破坏严重,屋脊坍塌,梁架歪闪变形,山海关长城的城墙也遭受重创。新中国成立后,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带领古建专家到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箭楼进行了专项考察,决定对多次经受战火洗劫的城楼进行全面修缮。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更大范围内的长城文物维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展开,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了维修名单。在这个探索性的阶段,我省对长城保护的理念和保护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保护措施以“整体修复”为主。

1984年至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河北长城保护修缮更加科学和严谨。1984年7月,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在金山岭长城专门举办了古建筑及长城维修培训班。同年,我省对6个设区市长城重要点段进行了保护维修。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山海关区通过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倡导公众参与等形式,修缮长城墙体3300延长米,修复宁海城899延长米,恢复海神庙等;金山岭长城管理处修缮五眼楼至后川口长城墙体1010米,修缮将军楼、大小金山楼、库房楼、黑楼等敌楼15座、关隘2处、烽火台2座……修缮后的金山岭长城正式对外开放;唐山市实施遵化市上关湖长城、迁安市红峪口长城保护维修项目;保定市实施唐县倒马关关城西城墙、易县紫荆关关城城墙,涞源县浮图峪东沟长城保护维修项目……

这一阶段,长城保护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措施更趋于多元化,为保护长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6年至今,我省长城保护过渡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提升期。其中,山海关关城及东罗城城墙整体保护维修项目是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和重点项目。历史上,山海关城墙曾多次修缮,也多次局部倒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质问题。因此,这次长城保护工程对土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专业人士检测发现,山海关周围没有符合要求的粉质黏土。为了寻找适合的材料,河北省文物局的专家反复考察比对,最后决定选用辽宁的粉质黏土。然而,施工时正值盛夏,这种黏性极强的土遇上雨水便成一锅粥,天晴干燥后又坚硬如石。后经地质专家、岩土专家和文保专家会商,在黏土中添加其他材料,同时改进夯筑方法,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此后,唐山实施了迁安市白羊峪段、遵化市大石峪段、迁西县青山关段、潘家口段等抢救性维护、现状整修工程;承德市实施了滦平县金山岭长城后川口、窑沟楼、涝洼东西段,宽城喜峰口段等长城保护维修项目;张家口实施了万全右卫城南北瓮城、大境门东西段及城台抢险加固等长城保护工程等。

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发展,我省不断改进长城保护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工程保护实践,特别是山海关古城修缮成为中国长城保护工程的典范,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领域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河北智慧”和“河北经验”。

穿越时空的“河北地标”

倘若把万里长城比作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长城河北段就是其中一个华丽的乐章,渲染着过往,流淌进当下。

初冬时节,三面环山的张家口崇礼杨家村景色怡人,远山中的长城若隐若现。位于该村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民宿旅游度假项目“铭悦·林谷溪舍民宿”成为游客们青睐的度假目的地。这里是张家口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中谋划的“长城人家”旅居带项目之一。

张家口长城资源丰富,分布有从战国时期到明代的长城遗迹,且长城的建筑结构多样,包括了镇城、卫、所、堡、敌台等多种建筑类型。围绕长城资源和历史景观展示,张家口谋划建设了“长城人家”旅居带。从这里极目远眺,长城如纽带连接着蓝天和黄土、农耕和游牧、战争与和平、历史和现在。

历多元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长城仿佛穿越历史时空的文明智慧之光,照进了现实。2019年7月,我国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其中提出,长城河北段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要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再次扛起历史担当——

河北率先在省级地方立法层面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示范,《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印发实施《河北省长城风景道建设指南》,有力推动全省长城风景道建设规范化发展;率先编制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并配套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实施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31个重点项目先后开工;金山岭长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目前,河北省在体现“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的基础上,突出以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崇礼4个重点区段为引领,精心打造民族性和世界性兼容的长城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

如今,远去了鼓角争鸣,长城将古老的故事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娓娓道来。

距秦皇岛市区28公里的抚宁板厂峪长城脚下,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量庞大的砖窑和灰窑遗址群。据考证,这一带属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明隆庆、万历年间,戚继光等将领曾对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明早期石筑夯土长城进行扩筑和包砖,这些砖窑是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筑的具体体现,是为满足当时大量用砖的需要而建设的。如此大规模、保存完好的长城砖窑群的发现,对研究明长城的建筑形制及建筑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被长城学家称为“长城考古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里建设了板厂峪长城窑址群遗址博物馆,利用AR、VR、人工智能和高科技方式,打造实体展示、虚拟再现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区。

今年11月初,山海关以北3公里处,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暂定名)的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方城与城台造型的博物馆外观雏形初现。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的定位融入了更多人对未来的期冀。场馆建成后,将全方位展示中国长城产生和发展、长城建筑与营造、长城军事与防御、长城戍守与生活、长城经贸与文化以及沿线15省市的长城文物保护利用、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带建设发展、文化公园建设等成果。

长城沿线,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乘着数字化快车被大众关注、分享。今年初,我省在全国长城沿线省份中率先推出可观看、可体验、可感悟、可游购的长城公共文化线上互动平台——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长城”。平台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VR全景、手绘地图、数字建模、智能导览等功能一键触达,通过不同板块的链接,实时展示长城重要点段及周边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非遗民俗、诗词歌赋及食宿住行等内容。

长城,绵延万里,联通古今,是一道屏障,是一段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串串脚印,从历史深处向现实走来。如今,这条巨龙在传承与发展中开始腾飞,昂首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