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培育创新文化 营造创新氛围

□白玉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文化是区域和国家科技竞争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我们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强劲创新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创新意识,形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比如,创新意识淡薄,不乐于创新、不敢于创新、不善于创新,部分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缺乏敢为人先的精神。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必须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加快形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创新意识,为科技创新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积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励广大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引领者”,不断壮大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通过营造敢为人先、大胆试错的宽松氛围,鼓励人才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激发各类人才不断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健全容错机制,通过科学评估建立包容性创新基金。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单位及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健全科研诚信奖惩机制。

倡导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念。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通过定期举办大讲堂,诚邀国内外优秀科学家、知名企业家开讲等方式,在全社会倡导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念。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全方位宣传创新发展理念和政策、创新发展人物和事迹,引导更多人进行创新活动。完善教育体系,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打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为创新创业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不断改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学风建设不断加强,为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打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规范与引导,加快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

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加快制定区域战略引导促进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在政策制定、空间孵化、科技服务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深入挖掘河北创新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制定并完善科研资金支持和科技奖励制度,强化专利保护,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并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发挥评价和引导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打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

加快推动开放式创新。优化全省创新环境,加快实施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务实有效的引才机制,吸引国际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和资本。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创新工程和项目,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共同体、国际学会。加快培育提升创新、科学和研究体系,打造有利于可持续创新的制度环境。

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激发释放创新的潜力和活力

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必须建立有利于激发释放创新潜力和活力的政策环境。要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推动创新工作有效开展。

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释放创新活力。重点加强重大创新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设,给予创新团体和创新人才最大信任和更大自主权。

搭建多元化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各类各级创新中心和机构,推进产学研深化合作向重点领域倾斜,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科研新范式,推动形成创新联合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探索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动形成多元分层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此同时,不断健全社会激励体系,优化奖励制度,让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和人才从中获益。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随着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近年来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从整体来看,创新文化的引领作用仍不突出,创新文化软实力与科技创新现实需求还不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我省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科技、教育、宣传等部门的联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协同作用,加大对创新人物、创新事迹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创新中心、体验中心等创新文化载体,激发和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提高青少年的科学认知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是完善科学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创新前沿讲座,支持全社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举办创新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全民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全民创新素养。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