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奏响文旅深度融合“交响曲” 邯郸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千年古城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成语之都、太极之乡的美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邯郸围绕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叠加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一幅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画卷,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深挖资源禀赋,实现全域旅游新突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耀眼的光束从涉县赤水湾古镇文昌塔上射出,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中,大型塔楼实景光影剧《风华涉县》拉开演出序幕。徜徉古镇的游客可通过这部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的“大型涉县历史文化剧”,了解涉县古老的历史传奇故事。

邯郸历史资源禀赋独特,大美山水令人向往,现有娲皇宫、广府古城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太行、七步沟、京娘湖等17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拥有馆陶县寿山寺乡寿山寺东村等7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3个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山水相伴,文旅融合。近年来,邯郸市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升级产品供给,实现旅游业态多元发展。

截至目前,华侨城集团、华强集团、万达集团、中景信集团、伟光汇通集团、曲江文化等文旅龙头企业纷纷布局邯郸,漳河经济开发区成功打造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赵都水镇一期、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赤水湾古镇等一批精品文旅项目建成投用,冰雪水世界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助企纾困活动深入开展,今年以来完成文旅产业项目投资90亿元。

“文化+”“旅游+”“文旅+”……多业融合形成特色,邯郸文旅产业向“全域突破”转变。

今年,《风华涉县》等旅游演艺产品持续升级,赵国古都七彩文化城签约落地,大型成语主题乐园方特国色春秋打造了文旅融合新典范,数字技术让响堂千年石窟风采再现,赵王印象城工业旅游景区成功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生动践行“两山”理论,亿通邯郸紫山营地等研学教育产品应运而生,黄瓜小镇、鸭梨采摘等农业观光体验方兴未艾,游客拥有了更丰富有趣的文旅体验。

活化历史传承,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在中国首个成语数字人推广大使邯丹丹的带领下,游客走进“邯郸数字成语馆”,沉浸式体验邯郸城市文化与成语文化的魅力。11月16日,“邯郸数字成语馆”成功亮相2022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展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魅力。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辉煌历史赋予了邯郸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

这里有不可移动文物近50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1处;馆藏可移动文物60675件/套,其中一级139件/套、二级294件/套、三级2906件/套,是位居全省前列的文物大市。武安磁山遗址、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熠熠生辉。全市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8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3项,全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9家。

历史映照当下,更昭示未来。为更好地让文物、非遗活起来,邯郸市创新思路,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反哺城市、惠及人民,彰显非遗时代价值,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如今,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邯郸段)建设加快推进,赵王城、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凸显,太极文化、赵文化、红色文化等12个文化主题公园精彩亮相。成语数字化博物馆建成投用,邯郸市博物馆、北朝历史博物馆等坚持科技赋能、开门办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城市会客厅”。全市开发文创产品1200余种,“将文物带回家”成为新时尚。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全市一大批非遗工坊、非遗企业挂牌成立,非遗产品、非遗衍生品走俏热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了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

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合旅游业态,让游客更深层次地感知文物、非遗的独特魅力,也赋予文旅业更蓬勃的生命力。

共享发展成果,绽放文旅融合新光彩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大众共享文化成果,才能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

近年来,邯郸市加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力度,市博物馆新馆、市群艺馆新馆、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新媒体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19家、文化馆19家、博物馆16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4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86个,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每万人平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位居全省前列。

家住邯郸市广厦小区的王先生说自己很幸福,“出了小区大门就是大剧院,还有图书馆和博物馆,可以方便地享受文化‘大餐’,每周末我都会带孩子去图书馆读书,那里学习氛围很好。”如今,生活在邯郸的人们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与日俱增,去博物馆赏文物、去大剧院看话剧表演成为新时尚,无论是高大上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是小区里的文化服务站,在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时,也使文化触角不断延伸。

目前,邯郸市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多元供给新趋势。扎实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以数字化提升供给效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博物馆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全市艺术精品创作展演成果丰硕。立足邯郸深厚文化底蕴和改革发展实践,先后创排了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平调落子剧《大喇叭》、豫剧《天绿》《郭隆真》《咱家闺女》等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其中,《黄粱梦》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天绿》《大喇叭》《飞车壮歌》等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咱家闺女》等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郭隆真》入选河北省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剧目。

以文为笔,以旅为墨,邯郸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图景正向着纵深铺展,走向更辽阔更精彩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