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大力实施人才强冀战略 加快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省政协委员 范社岭

重视人才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总体部署。全省上下要深刻把握建设人才强国“八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大力实施人才强冀战略,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人才支撑。

健全完善人才全方位管理机制,以全省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引进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科技引领能力的领军人才以及各行各业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资源配置宏观机制,健全普惠性人才扶持政策和差别化人才支持政策,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用好乡情亲情,拓宽海内外引才渠道,改进投入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阵地作用,深化“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化办学模式,推进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要围绕高质量发展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强化重点扶持,实行“一对一”联系服务,深入实施人才强冀战略,充分保障科研资助、岗位津贴等激励政策的落实。

着力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健全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入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强省建设

省政协委员 夏德胜

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之举。当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数字化应用有待加强、产业链条有待延伸、知名品牌不够多和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大等问题。

做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工作,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培育,发挥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京津等地设立“创新飞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推进我省综合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应用。

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做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推动关键要素资源共享,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推动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跨区域协同,加速生产要素向河北有序流动。

推进产品、企业、区域“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打造更多知名区域品牌。进一步形成尊重品牌和保护商标专用权的社会氛围。

将现有基金整合为产业担保基金,为企业担保贷款再担保。鼓励银行开发适合产业集群的金融产品,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金融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鼓励企业采取发行股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多种方式直接融资。

高质量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

省政协委员 李 宏

大运河河北段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对我省文化、生态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强化统筹协调,形成严格的责任落实体系。进一步强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构建起统一领导、上下协同、横向协作、高效推进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建立省级协调会议工作制度,合力推动顶层设计与各地试点有机互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明确各级、各地年度任务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加强绩效评价和日常监测。

强化宣传推介,立体提升运河文化影响力。实施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工程,组织主题传播实践活动。推进数字化体验平台建设,打造运河网红景点、网红导游。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融合,通过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与国际贸易、对外交流工作相结合。

强化品牌打造,形成文旅融合河北特色场景。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为载体,推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大力发展“运河+”乡村度假、观光农业、体育休闲、康养小镇、文化创意。

强化共建共享,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合作,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文化活动共办、文化人才共用、文化平台共建,深化京津冀运河互通河段旅游合作,积极推进其他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以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助推河北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 王建民

构建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我省的发展面临中高端创新要素有效供给不足,创新链、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等难题,亟需通过构建自身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创新引领发展的强劲动力,助推我省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

强化建设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主体,打造从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深入推动科教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的统筹布局,夯实基础创新研究力量源泉。加快建立现代实验室体系,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建立体系化创新联合体,提升产业创新转化力量。

强化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夯实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快建设雄安高端科技创新力量集聚平台,统筹全省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构筑战略科技力量的集聚高地。突出产业转化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吸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来冀设立研发机构,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在我省落地。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发展的多维改革合力。创新引才、聚才机制,探索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汇聚一流科研团队,夯实战略科技力量的人才保障。开展创新生态提升工程,加强部省合作,探索央地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新模式。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省、市、县将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

大力推进京津冀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省政协委员 杨 昆

京津冀地区同属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差,水生态历史欠账多,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协同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生态水网体系。综合考虑河北水网与京津及晋辽鲁内蒙古等邻省、市水网的衔接关系,以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和引黄入冀补淀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为骨干,沟通永定河、潮白河等七大水系,构建“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京津冀一体化生态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网调控和安全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作用。统筹考虑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最大规模调水并增大生态补水量,为滹沱河、滏阳河、白洋淀等河湖实施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通过多条引黄线路和南水北调东线向北延伸应急供水,加强沿线河湖生态补水。

加强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对南运河、滏阳河等骨干河流及其他省级重要支流,科学谋划并推进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调度南水北调中东线、引黄水、水库水、再生水等多处水源,实施常态化河湖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回补,逐步修复河湖生态环境并扩大水生态空间。

建立健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重点针对调水补水、边界水量水质、横向生态补偿等重大问题及时开展会商。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系统划定河湖水域岸线空间保护范围。构建远程化、可视化、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省际间信息共享。

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不断增强投资质量和效益

省政协委员 叶逢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注重发挥民间投资作用,召开相关会议,制定系列政策,推动了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虽然我省民间投资潜力较大,但活力不足,创造力、创新力受到一定限制,还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的现象,亟需引导和解决,不断增强投资质量和效益。

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要素配置、降低成本负担等方面发力,不断健全涉企投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渠道,推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享受平等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在我省投资兴业。

加大民间投资服务力度。定期召开政企“面对面”座谈会,指导商会、行业协会搭建各类服务平台,积极为民间投资提供法律、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及时帮助民间投资主体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发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推动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重大项目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大力推动纾困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完善细化政策举措,增强各项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企改革,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参与我省重大投资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建设。

创新驱动 陆海统筹 高质量建设沿海经济崛起带

省政协委员 郭拥军

我省沿海地区已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带、富民强省的支撑带、环渤海地区崛起的先行带。但对标“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目标,还存在陆海统筹不完善、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大、对外开放度低等问题。迈上新征程,需抢抓海洋强国建设机遇,高质量建设沿海经济崛起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河北展现美好图景。

打造“蓝色引擎”,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设立专项资金,建立海洋产学研联盟,打造具有“河北标志”的海洋高端科研基地。构建海洋产业梯次培育体系。创立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推进陆海统筹一体化,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编制港产城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完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优化布局,制定沿海地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合理布局临港产业集群。精准定位港口群性质,深化港产城融合。

提升沿海地区带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培育壮大沿海中心城市。统筹陆海交通,加快建设环渤海高铁等基础设施及陆海运输通道。建立省内统一大市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化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加快沿海地区产业迭代升级。加强政策扶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延链聚合,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智能升级,绿色发展。依托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和北戴河新区,力促高端产业项目落地,培育新兴产业。

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对标RCEP和CPTPP规则,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沿海区域开放步伐,积极申报自贸区沧州和秦皇岛新片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把服务事项和服务主体作为“放管服”改革新导向,放宽市场准入。

进一步改善革新和发展社区治理体系

省政协委员 商利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社区治理需要培育多元主体的社区归属感,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缺失,缺乏参与意识。居民长期依赖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委员会及业委会,不能正确行使居民的发言权、建议权、监督权。

多元主体权责不清,缺乏协同治理。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业主委员会等主体分工不明确,部分工作未落到实处。

社区工作人员不足,专业素质偏低。社区未能按规定配备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不利于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加强居民主体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充分利用群众组织的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划清主体职能边界,多方协同治理。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居民、社会组织、居委会及企业的积极性;建立社区反馈机制。

培养基层人才,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加大高学历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治理能力水平;落实奖励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革新和发展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让更多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

省政协委员 王丽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青年人才力量。为引导和支持更多青年人在广袤乡村建功立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基层领导班子对青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督促省级政策在辖区内转化为含有真金白银的具体可行措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宣传体系,加强乡村青年人才选树表彰,突出青年振兴乡村主体价值。二是制定多类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认定标准并给予资金奖励,完善在乡创业、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吸引青年来乡就业创业。三是狠抓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深挖域内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探索出台用地、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经营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水平,消除青年人才后顾之忧。四是加大乡村青年的教育培训支持力度,持续改进培训内容。开展合作培养,共享学习资源,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智力支撑。五是构建青年人才档案与需求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设立专门服务乡村青年的问题收集反馈平台、人才档案交流库,加强对乡村青年人才数量结构、发展质量、需求类型的监测分析,为强化乡村振兴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加强企业创新服务 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省政协委员 张 洁

为深入贯彻国家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我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企业创新服务,取得较好成效。然而,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成果和创新人才不足等困难,需要通过强化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实现创新发展。

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企业需求。通过设立服务热线、开通网络服务平台等措施,常态化征集企业创新需求,经常性开展入企调研和帮扶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协助企业凝练和反馈重点问题。完善企业难题首问、首办负责制,推动企业需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健全服务机制,创新服务举措。紧紧围绕企业技术需求,组织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实施项目研发,用好科技特派团、“揭榜挂帅”等制度,协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加强与京津高校院所的对接,促进科技资源共用共享。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河北行、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向企业推介技术成果。支持企业开展柔性引才引智活动,为企业推荐合适的技术专家和团队。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型企业信息库,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针对企业政策需求,积极开展普惠性政策的宣传辅导,充分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等专业化服务。

深化统筹协调,强化服务保障。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集成政策、资金等资源,探索建立省市县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工作落实机制,强化对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加强宣传引导,培树一批先进典型,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助力企业在稳经济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 方朝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加快补足我省中医药发展短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中医药强省场景建设,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我省中医药科研的重点和方向。积极申报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中医理论、临床实践、产业技术创新,深入开展中医药优势领域前沿研究,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重点研究方向、科研带头人和科研团队。

坚持多措并举,加大中医药科技人才培育力度。支持中医药院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就一批中医临床大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围绕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打造高水平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

创新评价机制,激发我省中医药科研创新活力。探索建立以同行评价为主的中医理论创新评价机制,由同行专家、患者与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临床实践创新评价机制,由市场和用户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评价机制。

搭建合作平台,优化我省中医药科研资源配置。加大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京津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省外资源提升本省的科技创新水平。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我省中医药科研深入推进。持续支持中医药类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立中医药领域“揭榜挂帅”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科研投入体系。

为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贡献政协力量

省政协委员 吴清海

我省紧密结合实际,系统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我们要深入落实省委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努力以政协工作为河北全局添彩。

突出主责主业,深化协商民主,以高质量建言服务高质量河北场景。立足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科学制定协商民主计划。规范协商参加范围、讨论原则和基本程序。突出全体会议协商龙头作用,提升常委会专题议政实效,不断完善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开展远程协商、网络议政。完善会议协商监督、委员视察监督、专项监督、联动监督,灵活有效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民主监督。

突出双向发力,强化政治引领,更好凝聚河北场景建设的共识合力。多维度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相关政策,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共识和行动。持续用好新经济组织、商协会、新社会组织代表人士圆桌会机制和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恳谈会平台,加强与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联系沟通,把各方面力量汇聚到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突出党的领导,着力强基固本,为实现河北美好场景奠定坚实基础。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政协开展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积极开展基层协商议政活动,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向一线延伸。推动本级党委健全政协机构设置,增加人员编制,破解基层人员力量不足问题。加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提升政协干部和政协委员“四种能力”,全力打造讲政治、肯担当、能吃苦、善作为的政协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