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2023中国·隆化元宵节民俗展演暨庙会文化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就民俗文化发展传承和当代价值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民俗新风沐乡野

承德市隆化县章吉营村慈云寺庙会表演。 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摄

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2月4日至5日,由中国民协、河北省文联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23中国·隆化元宵节民俗展演暨庙会文化座谈会”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现场观摩隆化元宵节民俗展演,就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当代价值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民俗文化与地方历史深度结合

2月4日,承德隆化章吉营庙会现场游人如织,路边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二贵摔跤、霸王鞭、八大怪等元宵节民俗文化表演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在隆化赶庙会让我既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也体验到当地非遗项目的精湛,更感受到老百姓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说,隆化庙会文化既有中国北方共性,又兼具地方特色,是多元一体文化的缩影。

“承德区域的元宵节庙会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三闹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四、十五是庙会的正日子,各种演出拉街、打场、串胡同,让每一户人家都能感受到这份喜悦与祝福。”承德市民协名誉主席朱彦华介绍,庙会节目的表演者是村民们熟悉的人,所展示的是他们自己的审美观和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美,老百姓积攒了一年的激情在此刻得到尽情释放。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南北文化在承德隆化交汇,不同地域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活,也让不同的文化交融于此,并形成了隆化独有的多元文化特色。“隆化是清代皇帝出巡从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的必经之路,境内有6座行宫,蒙古王公也曾到行宫来朝觐皇帝,这都说明很多民间文化传统是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赵世瑜说,历史上隆化曾经历过人口迁移和反向人口迁移,这说明在长城内外存在着经常性的文化互动。

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结合?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邓庆平认为,首先,应深入挖掘民俗事项背后的历史情境,增加文化资源的开发机会。其次,可以与高校学者合作,梳理隆化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帮助大众理解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区域扮演着怎样的历史角色。

传统节日蕴含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庙会文化始终活跃在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里。章吉营村庙会、少府村庙会中秧歌、高跷表演并没有太多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步伐和阵法,侧重对表演者力量和精神的展示。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元宵节蕴含着情感眷恋和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了中华儿女文化基因。

“表面上看庙会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但本质上庙会是一个个文化整合的空间,来自不同区域的人在这里产生联系,展示各自的文化传统,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和认同。”赵世瑜认为,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并不是在强化差异,而是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达到美美与共。

元宵节民俗中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隆化县独有的满族传统民间灯舞‘八大怪’象征着风调雨顺,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愿。这些民间习俗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价值观念和强大魅力,既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文化认同的深层心理原因,同时也增强着百姓的民族文化自豪和自信。”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鞠熙说,我们的自信来自于我们的历史,只有在充分理解过去,充分挖掘和梳理过去的基础上,才能够拥有这份自信,也才能够有底气去选择未来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她认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春节时你来到农村就会看到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有孩子、有年轻人、有老人,他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节点相聚?是因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省民协副主席刘萍认为,承德隆化年节民俗展演近年来呈现出两个趋势,即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和参与群体的年轻化,这两点使得该区域具有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典型意义,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学习。在传承保护方面,她认为,任何一项非遗要想长久传承下去,都不能仅限于对历史的纪念和回顾,而应着眼未来的传递和传承。庙会文化是众多非遗项目孕育的摇篮和成长的舞台,可尝试作为一种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文化生态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留存文化基因。

让民俗文化拉动节日旅游

在章吉营村庙会上,一位82岁的老大娘告诉记者,村里两千多人中有600多人参与了今年的元宵节民俗展演,包括6岁的孩子和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民俗文化的社会意义及其价值。

将民俗文化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经济动力,是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丙祥认为,民俗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应建立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和需求寻找群体定位,并依据市场规律,拓展民俗商品市场链条,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文化要提高自身辨识度。”省民协副主席、张家口市民协主席吴桐说,应注重农业非遗的深度挖掘,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同时,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拉动节日旅游的重要抓手。

省民协副主席、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刘立军认为,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应注重物物转化,要发掘老物新韵,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突出地域特色,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打造地标性民俗文化符号。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如何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承德市民协副主席、秘书长马立国建议整合资源、连点成串。“史料记载,隆化县东部曾有一条清朝康熙年间的御路,应对此进行挖掘利用,打造出特色文旅短线,把孤立零散的景观民俗串联起来,形成合力,带动文旅融合发展。”马立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