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公共体育场馆别成第三方“自留地”

戴先任

今年以来,不少上海市民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一些政府投资建设的运动场馆在引入第三方运营后“变了味”:公益开放时段被不断压缩,一些场地甚至异化成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场所。(据《解放日报》11月20日报道)

政府投资建设体育运动场馆,是为了丰富并完善市民身边的健身运动设施和相关服务,给大家提供健身去处,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将一些体育场馆交给第三方运营,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解决运营费用等问题,本无可厚非。但如今,一些第三方运营者却不断压缩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开放时间,不仅满足不了公众的健身需求,还成了全民健身及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拦路虎”。

全民健身事关全体人民的福祉,公共体育场馆就应该始终坚持公益属性。一方面,要持续做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共享文章,盘活与优化这些体育场馆,提高其有效利用率,实现最大程度对外开放。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选择第三方运营时,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监管,避免第三方把公共体育场馆变成“自留地”。

坚持各方统筹、多方参与,加强科学管理、实施规范运营,就能把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更好满足公众健身需求,让更多人享受运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