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走新”更入心

4月8日,在石家庄市桥西区2024年中小学春季田径运动会上,草场街小学教育集团学生表演中山战鼓《精忠报国》。 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教育集团供图

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上好思政课?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中小学校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河北大学

创新课堂形式,问题链里求真知

“你的梦想是什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新艳通过不断抛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重要结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过程的开端。

“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学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新艳表示。

那么,问题链里的真问题、好问题从何而来?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抓住真问题的关键。

为及时掌握学生在每一堂课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河北大学制作了学习档案,要求学生随堂记录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课堂感悟、疑问与困惑等内容,由课堂助教及时收回、汇总并汇报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及时回应学生,并完善专题教学内容。

“来自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效果证明,这些课堂上抛出来的问题只有抓得准,才能吸引人。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反馈越及时,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李新艳表示。

此外,河北大学还根据学情,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主题活动式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

“我们摒弃‘千人一案’‘千人一卷’的教学方式,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量身打造专属思政课,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李新艳说。

除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外,如何讲好一堂思政课?

备好课,才能讲好课。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介绍,开展集体备课是河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传统做法。每周四下午,该学院整合教师资源,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探索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目前,该学院构建了校内、校外结对式集体备课机制,形成了“五备”(备教材、备教案、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四讲”(新进教师试讲、备课小组说课、骨干教师示范讲、名家领衔讲)、“三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的集体备课特色。

此外,河北大学践行“滴灌”理念,开展经典里的思政课、胶片上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实践的感染力,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深入心灵,深入头脑,培根铸魂。

河北工业大学

行走的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

“这辆公交车可以自主识别路况,规划路线……”前不久,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名同学在该院党委副书记姜汪维带领下走进雄安,体验智慧巴士的满满科技感。

他们还走进风景优美的白洋淀、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等,利用镜头和文字,以青年视角记录雄安新区的新变化。

这是该校联合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以大中小幼师生共同研学和实景体验的方式,拍摄题为《“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的“大思政课”》数字课程的场景。

“这堂课包括科技之城、生态之城、法治之城、红色之城、人民之城五个系列,从不同角度集中展示雄安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将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场景的生动实践。”姜汪维表示。

拍摄期间,师生们经常就脚本创作、视频剪辑等展开讨论,同时老师的答疑解惑也进一步提升了实地考察研学的成果。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2级本科生刘若鑫,参与的是科技之城中智慧城市的拍摄。“从智慧公交到绿波带,再到数字孪生城市,科技的应用让智慧之城走进现实。通过这次拍摄我们领会了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刘若鑫说。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出‘小脚丫走雄安’‘我与雄安共成长’等一批具有雄安特色的品牌思政课,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教师更有成就感。”姜汪维介绍。

近年来,河北工业大学坚持立校与报国、办学与兴工相结合,积极开发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学校与京津冀多地红色文化场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每年指导100余支学生假期实践队深入街道、社区、中小学开展调研和理论宣讲,打通理论深入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河北工业大学将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引入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立课堂育人质量监控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服务管理系统等数据共享平台。

“我校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选题—中期—验收—评价—展示数字化全过程接力培养。通过对实践教学平台大数据的分类提取和深入分析,实时为思政课全程‘画像’,做到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琳琼介绍。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以戏剧打造流动的思政课堂

“五颗红星!五颗星绣在哪里……”4月9日,在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简称保师附校)银莲花会堂,由七年级16班参演的话剧《绣红旗》在这里进行展示。

《绣红旗》是《红岩》的一个片段,讲述的是重庆解放前夕,一群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革命志士,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激动万分,凭想象制作出了一面五星红旗。

舞台上,同学们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将老一辈革命家立志谋求民族复兴的理想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下,师生们凝神观看,沉浸在精彩的思政课堂中。

“《红岩》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江姐的扮演者孙慧怡告诉记者,过去,她只是在书本和影视剧中对《红岩》有所认识,如今通过角色体会,才真正读懂了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

保师附校前身为保定蒙养学堂,始建于1896年。近年来,保师附校树立大思政理念,将影视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起来,构建影视思政课程体系。

除了日常开展话剧等编排演出,该校还创办了一年一度的苏叔阳戏剧节和电影节,提炼百年校史文化精髓,聚焦表现、创造、欣赏、融合四类艺术实践,展示百年校史历程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

据介绍,每学期的开学之初,各班通过抽签选取剧目。学生小组深入到保定军校、莲池书院调查走访、参观考察,基于史实构思故事。学生根据特长爱好自主选择编导、演员等角色,然后创编剧本、排练演出,最后在学校的戏剧节上进行展演。

“截至目前,我校已完成《军校枪声》《红二师学潮》等十六幕校史剧的编排。一批批学生在自编自导剧目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保师附校初中部德育副主任钟可瑶介绍。

此外,保师附校每学期还开展跟着老电影去旅行、红色海报进校园、跟着红色电影立信仰等主题活动。

“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戏剧演出中,既创新方式,也创新载体,让学生在流动的思政课中播下信仰的种子。”保师附校党委书记孙宁表示。

石家庄东风西路小学

“三有”课堂让思政育人润物无声

“雷锋看到母子三人没有穿雨衣,他急忙走上前去,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背小孩的大嫂身上……”日前,在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二年级(9)班的教室里,该校红领巾宣讲团成员、四年级(4)班的李佳睿和侯宣彤,在绘声绘色地给同学们讲雷锋的故事。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红领巾宣讲团成立于2014年,目前已经开展约500场宣讲活动。

“红领巾宣讲团旨在发挥朋辈力量,将红色种子根植在每一位少先队员的心中。”校长王华说。

这是该校打造有理想的思政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遵循“三全育人”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思政+”课程内容,经过实践摸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有理想、有风景、有故事的“三有”思政课程特色。

“有理想的思政课,注重学生目标培养,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有故事的思政课,注重课堂展示的方式方法,通过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于故事之中;有风景的思政课,是指把思政课搬出课堂,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发力共同参与,打造实践思政品牌,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环境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王华介绍。

据介绍,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不断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政元素,研发了《诗香润童年》等课程读本,在校报《种太阳》中开辟思政专栏等,做到了班班都有思政课,课课都有思政味。

“学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形成了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大思政育人生态。”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惠萍表示,新学期,他们将党团队三旗联动,家校社资源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