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善待“经典”

□从维熙

■一切经典之作,都不是当时定位的结果。这些经典大作都是穿越了长长的时空隧道和密密麻麻的樊篱,显示其为真正的经典。毕竟,所谓的时尚文化中,有太多商业因素,一些应时小卖的东西,才被“驴球戴礼帽”般地炒作成了自欺欺人的“私人经典”,随即沉沦到了滥用的地步。

上个世纪末,一家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百卷本的经典散文。从鲁迅先生开始,直到后来的知青作家,可谓洋洋大观,佳作林立。我的作品也被纳入了这套书。初闻这条消息时,略感不解,待找到那本散文选集时,则从不解转为愕然。我不否认自己曾写过一些感情丰沛、骨血丰满的散文,那只是把苦难生活“涂鸦”于纸上。至于那些作品是否会成为“经典”,则属于后人评说作品的专利,任何学者、编辑,包括作者自身都要对使用“经典”之词,慎之又慎。

究竟哪些作品称得起“经典”呢?词典里的解释是,在宗教范畴内,指其教义而言;在文化范围内,指权威性著作而语。这并不意味着权威、名家的著作,都可纳入经典的范围之内。道理十分简单,即使是真正的大家,写出的文章,也未必篇篇金玉,字字珠玑。因此,我觉得“经典”二字,不是当代人评定当代人作品时可以使用的词语。文学如同酿酒一样,是需要时间的浸润和发酵的;时间老人这个最无情的法官,不断淘汰文学糟粕,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文学黄金。显然,“经典”二字,是历经时间磨砺后的产物,一切应时小卖的吆喝,或以此壮其门面者,只能亵渎“经典”这个含金量极高的词语。

之所以把这一问题提到如此的高度来解析,因为时下滥用“经典”之名,已蔚然成风。前有车辙,后有来者,皆为营销策划的范畴。前些年,曾有一套所谓的文学百年经典,堂而皇之地出版问世。后来,听友人说,其中一位编者竟然自不量力地将自己及学生的文章,也选编于其中,这种行为足以纳入当代文坛的《笑林广记》了。古人曾留下一句民谚:黄土冒充朱砂。那些自标“经典”的做法,真可谓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另一种“经典”了。

我觉得,凡是传留至今的诗文华章,从远古的《诗经》到唐诗宋词,一直到《红楼梦》或者《儒林外史》等等,都是以自身的文字张力活到今天的。一切经典之作,都不是当时定位的结果。这些经典大作都是穿越了长长的时空隧道和密密麻麻的樊篱,显示其为真正的经典。毕竟,所谓的时尚文化中,有太多商业因素,一些应时小卖的东西,才被“驴球戴礼帽”般地炒作成了自欺欺人的“私人经典”,随即沉沦到了滥用的地步。

假如有读者不信,不妨走进书店里,去看看“经典”泛滥的盛况吧:许多书籍封面上,印有“经典小说”“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的标签。翻开书页细看,这些出版物大都出自当代作家之手,而非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试问那些图书出版者们,谁能知道,百年之后,穿越时空的作品,究竟落在了哪些作家的头上呢?过去,倒是有这样自不量力的做法。可惜,历经时光的洗礼,那些曾被出版界夸耀的文学作品,因其根本没有触及那个年代的生活本质而被读者淘汰。有一次,我去超巿购物,看见有些食品外包装上,居然也印着“经典食品”的字样。看来,时代的“功利虚幻症”,正在向生活的各个角落,恣情地伸延出去。

其实,可以称好作品为“名篇佳作”,却不可滥用“经典”之词。这种朴素而真切的想法,早已无可置疑,无可争论了。

2017-08-25 1 1 河北日报 c17301.html 1 善待“经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