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深读周刊·人物

为人民真诚创作

11月15日,冬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河北电影制片厂的一间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孙德民。

孙德民话不多。虽然是个人访谈,但相比个人经历,他更乐于分享自己和农民之间的感情,以及急速变化的农村带给他的创作思考。

他反复提到自己大学时和初到承德话剧团前三年的农村经历。正是在那里,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孙德民第一次接触了北方农村的真实面貌。

“当时到百姓家吃饭,老乡给蒸的窝头,咬一口,头发丝一截在嘴里,一截还在窝头里。”他边讲边比划着拽头发的动作,接着却说,“老百姓不容易呀,家里穷得连窗户纸都没有,为了让我们吃上这口饭,玉米面说不定都是四处借来的。”

这样的农村经历使他对农民有割舍不断的感情,也奠定了他为农民而歌的心理基调,和通过作品引领农村文明的冲动。而这些,不仅让他从小对喜爱的戏剧,多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也让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来自泥土深处的真诚。

“多年的创作与深入生活,让我有几点深切的体会:第一,深入生活不是调查走访,要入田登户,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真正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感受群众与生活的真谛,触摸他们的情感和内心;第二,艺术家要真诚,对生活真诚,对群众真诚,对人物真诚,要真心、真情、真爱地去拥抱生活,拥抱乡愁,拥抱人物;第三,永远牢记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孙德民说。

为了写好《李保国》,70多岁的孙德民沿着李保国生前的路重走了一遍。孙德民说他特别能理解李保国,“李保国不想当大专家,只是想为乡亲们干点事、干成点事。我和李保国一样,我也不想当什么大剧作家。”

确实,在他笔下,绝大多数主角都是普普通通的基层农村干部,这些人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因着心里的一份善和责任,耕耘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他们,又何尝不是编剧孙德民的写照。

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他为了创作依然常年奔走在基层。回望自己的创作历程,孙德民给出了八个字:“甘于清贫,执著戏剧。”

“写戏的时候是苦了点,但当我坐在剧场里,看着舞台上演着自己的作品,会感到极大的快慰。甘于清贫,才能扑下身子、有所收获,才能留下一点东西。戏剧,是我自儿时起永难抛却的美梦。为了它,我愿意永远执迷。”

文/记者 周聪聪

2017-11-30 1 1 河北日报 c36767.html 1 为人民真诚创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