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以朴素的文风书写传奇人生

——简评王金平长篇纪实文学《信念》

□尧山壁

王金平通过《信念》这部作品,回顾了太行山区劳动模范王志琪的传奇人生,为书写历史人物、塑造劳动模范的典型形象提供了有益探索。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该书没有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人的一生,而是着重书写了主人公王志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艰苦创业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志琪生于1918年,其人生经历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曾带领邢台县东川口民兵站岗放哨、惩奸除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立志战胜贫困,舍小家,顾大家,带头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到南会村任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一心一意搞生产,把昔日一个靠国家救济的落后村变成一个富裕先进村;1963年一场特大暴雨,让南会村受到重大损失,灾难面前,王志琪没有低头,他率领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信念》主要写了王志琪牢记入党誓言,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作者抓住最典型的事例去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精神。

其二,王志琪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农村带头人,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他心里装着人民,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1958年,国家要修建东川口水库,群众一开始都不愿意搬走,他第一个报了名,多次做母亲和妻子的思想工作,并苦口婆心地说服了大家。到南会村任党支部书记后,他总是和群众一起,白天劳动,晚上召集干部开会,很快就把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得梯田层层、果实累累、牲畜满圈。南会村连年增产,王志琪想到了国家,多交余粮,为国家多作贡献。“站在南会,想着全国”是王志琪的口头禅,从这句话中,能看出王志琪的宽广胸怀和对祖国的热爱。1963年遭受洪灾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全村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不顾腿有残疾,他仍然带头搬大石头,深冬里带头破冰下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里装着群众,想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作家没有对历史进行简单的素描、拓印,而是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高度回望那段历史;并非站在原地书写历史,而是用今天的认识及思想高度来写,围绕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写出了主人公的大局意识、看齐意识。

穷苦出身的王志琪,爱憎分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农村面临的是如何让广大农民有饭吃有衣穿,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多打粮食。土改时,作为村贫协主席的他,掌握政策,平稳过渡。搬迁到南会村后,王志琪千方百计搞好生产,村里有人对多交公粮持不同意见,他并没扣帽子打棍子,而是向大家摆事实讲道理。作者站在今天的角度,俯视历史和人物,选择性地分阶段去讲述,并通过有代表性的事件步步推进,情节起伏,使得人物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四,打铁先得自身硬。作品中刻画了王志琪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高大形象,他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

在工作和生活中,王志琪处处以身作则。为修地造田,王志琪与患病的妻子、受伤的女儿积极参加集体劳动,给群众带了个好头。搬迁到南会村组成新的村领导班子,有人没当上村干部心怀不满,借题发挥,他却没有把矛盾上交,而是就地妥善解决。洪灾过后,人心不稳,有人怀疑王志琪家有粮食,实际上他们家吃的是发霉的玉米面。在最困难的时候,王志琪没有低头,他坚定信念,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后来就任县委副书记,不少亲戚来走后门,都被他拒之门外。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是冲在最前边,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起到了先锋表率作用。

第五,用朴素的文风写朴实的人物,并且写得恰到好处。做到朴素不容易,首先要思想朴素,只有思想朴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够下笔简洁有力。华丽的词句会造成思想的隔阂,而朴素则能使读者和作家之间没有距离。

王志琪是朴实的,作者就用朴素的语言来描写他。王志琪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讲的都是群众关心的话题。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讲述道理,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展现出了一种成熟和自信。有了这种自信,也就无需追求形式的华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就像在促膝交谈,听作者娓娓道来,感到舒服和亲切。如果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就会使文章晦涩难懂、华而不实,可能丧失了应有的流畅和真切的情感。

朴实的文章如何才有价值?我认为,唯有在思想内容上老老实实下功夫,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新意。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的语言风格往往决定他的成败。希望王金平在写作语言上能更上一层楼,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2017-12-15 ——简评王金平长篇纪实文学《信念》 1 1 河北日报 c39796.html 1 以朴素的文风书写传奇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