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红色经典岂容频遭恶搞

□侯文学

近日,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出现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上,这些搞笑视频版本涉及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有精神病院版、笑疯小学生版、大学生宿舍版、公司年会版、参赛选手版……视频里夸张的表演、被篡改的歌词引得台下观众捧腹。但是,在更多网友看来,这些恶搞不仅不好笑,而且亵渎了历史、伤害了民族情感。(1月30日《法制日报》)

作为一部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早已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不朽的旋律和歌词背后,是抗日战争这场全民族的血泪记忆和悲壮史诗,那充满气势的呐喊撼人心魄,对中华民族抗战救亡的历史保持肃穆与敬畏,已经成为中国人情感的一部分。因此,当恶搞的视频出现后,当“黄河在咆哮”变成“年终奖在咆哮”,由此引发的绝不仅仅是大众对某一事件的恼火和不满,而是共同的神圣历史记忆受到侵犯所必然触发的极大愤慨。

近年来,除了《黄河大合唱》,还有不少红色经典被恶搞,如《十送红军》作为一首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歌曲,在一家网站上,却出现了“妹纸搞笑版”的视频,且被改编成了双人弹吉他版本、宿舍6人敲打乐器版本和网红秀版本。《长征组歌》《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白毛女》等红色经典也曾遭遇恶搞,甚至连国歌都被改编成“股歌”。更可气的是,对于这类诋毁红色经典的做法,一些人竟认为是艺术再造,个别“专家”甚至对此大为赞赏。此类黑白不分的价值观对恶搞红色歌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不少英烈楷模形象也遭到无端的质疑、歪曲和恶搞,如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等被恶搞,此种乱象让人愤怒。

身处网络时代,文化日渐多元化,文化解构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种无底限的“恶搞再创作”,已经超出了人们能接受的道德范围。恶搞红色经典的除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公知外,大多是年轻人。平心而论,他们这样做,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对历史缺乏了解,对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缺乏深刻认知,因此对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的理解与尊重不够,对英雄缺乏敬畏之心,把恶搞、丑化当作所谓的“嘻哈文化”,把反叛、质疑误以为时尚流行。然而,这种对红色经典和英烈的随意编排、歪曲,已经突破了社会评判底线,这不仅是对英烈的侮辱,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民族情感的伤害。

对恶搞红色经典、抹黑英烈人物的现象,有关部门必须加以遏制,需要综合施策,从多方面入手加以规范和整治。加大对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对恶搞视频和信息及时清理,防止其传播和扩散,对于恶搞红色经典和抹黑英烈的行为要严惩不贷,涉及违法犯罪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先辈英烈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红色经典,每个社会成员包括年轻一代都应保持尊重与敬意。恶搞红色经典、抹黑英烈,无疑是在逆潮流而动,必须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与鞭挞。

2018-02-02 1 1 河北日报 c51180.html 1 红色经典岂容频遭恶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