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漫忆庄户人家过大年

贴窗花(资料片)

□田永翔

望着窗户上红红的窗花,我只觉得有点恍惚,眨眼间一个热热闹闹的“年”又要过去了。

如今城里过年也是颇有氛围的,团圆的餐桌上不但有着“越过越有”的饺子就酒,更有着丰富的各色美食。电视里、网络上可选择的娱乐节目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然而,在这喜庆热烈中,我依然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乡村的年,特别是自己小时候的年,质朴、简单但又热闹、隆重,庄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每年农历的岁尾年头,中国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同一件事情——过大年,那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原乡和美好希望的起飞之地,那更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窗花,作为中国年俗的一个重要载体,直接反映出庄户人家过大年的红火与热闹。

我的家乡在河北蔚县,一进入腊月,集市上的年味儿便浓重起来。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记得从腊月初开始,家里的大人们就忙忙碌碌地置办起年货来,而置办的年货中必有窗花,每一个卖窗花的摊位前都会挤满了买窗花的人们。北方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贴窗花与春联不同,贴春联全国各地大都有这样的习俗,而贴窗花却地域性很强,它是北方年俗的一大特色。

北方的农家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往窗户上张贴五颜六色的剪纸,以美化居室,寄托希望,迎接新年,人称这种剪纸为“窗花”。以这种剪纸艺术闻名海内外的蔚县,便是这种窗花艺术的发源地。

蔚县窗花,究竟始于何年何月,如今连蔚县人自己也无法说清。蔚县这方水土,究竟养育了多少制作窗花的民间艺人,更是无法统计。反正这里的人们过年,家家户户都有剪窗花的习惯,自然家家户户也都有制作窗花的能工巧匠。

立冬一过,场净地光。农民的屋檐下,挂起了丰收的果实,炕头上燃起了暖烘烘的火盆。如果这时你有兴趣来蔚县走村串户地看一看,就可以发现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都在剪窗花,这里农民们剪的窗花,有成百上千种传统图案,也有自己兴趣所致、别出心裁勾画出的一个个新图样。剪窗花是全家动手的,往往是老奶奶熏样子,做父亲的垫着蜡板刻花,大点的孩子们蘸着颜料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集体创作了。

窗花剪好了,当然是过年时往自家窗户上贴的,自家的窗户上贴满了,再做一些送给亲戚朋友,有时也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些,与其他人的窗花去比一比,赛一赛,看一看谁家剪得好。

农民们过年自己剪的窗花,各色都有,有花卉,有戏曲脸谱,有时还会出现收割机、拖拉机等农用车辆,为这种古老的艺术平添了许多现代气息。值得一提的是,蔚县窗花是全国唯一的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它那雍容华贵的画面,方方正正的造型,浓烈鲜艳的色彩对比度,体现了农民特有的审美观,融进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对年节的庆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最常见的窗花,大多是小兔、小猫、老虎以及牛、羊、马、龙、狮、凤凰、春燕和茁壮的五谷、鲜美的蔬菜等。小兔、小猫取其欢快之意,老虎预示虎虎生气,而牛、羊、马则意味着兴旺,五谷茁壮显示年景丰收,其余的龙、狮、凤凰、寿桃、石榴等等,都有吉庆之意,象征着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节日的集市上,到处都有卖窗花的摊位,而且生意格外红火。卖窗花摊位往往十分别致,一张挨一张的大方桌,摆下了一摞摞连双搭对的窗花。每张大方桌的后面,都有用竹竿、木棍支撑起来的窗棂,并糊着雪白的麻纸,好像一个大窗户,在这个大窗户上的方格里,贴上一幅幅做工精细的窗花,当地人称作“亮子”。窗花贴在“亮子”上,太阳一照,透明鲜亮,窗花的刀工色彩便一一可鉴了,好一幅活生生的广告。这样实实在在、一目了然的民间广告,不招人才怪呢!

窗花,作为中国年俗的一个重要载体,直接反映出庄户人家过大年的红火与热闹。

北方年俗中的种种祭祀活动,从内容到形式,虽经千秋万代,一变再变,仍然可以从年俗的祭祀活动中,看到人类最初的美好愿望。

人类的祭祀活动,来源于远古最初的信仰崇拜。春节这个最为传统的节日,自然也是人们祭祀活动最为集中的日子。北方年俗中的种种祭祀活动,从内容到形式,虽经千秋万代,一变再变,仍然可以从年俗的祭祀活动中,看到人类最初的美好愿望。

年俗习惯中,与对腊月冰雪热爱形成强烈反差的,便是对火的崇拜。在北方,自古以来火不仅是人们与严寒抗争的武器,而且还是日常生活的必须。于是在年节的祭祀活动中,人们对火神灶王爷的祭祀,便异乎寻常地重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火最直接的接触,便是一日三餐,烧火做饭。父母做饭,孩子烧火,看着那热气腾腾的锅灶,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因而,人们便很自然地将火与锅灶联系在一起。农历腊月二十三,人称“过小年”。这天晚上便是一年一度祭祀活动的时间。相传,这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述职,禀报人间情况,直到过完年后才从天上带着新的使命返回人间。也就是在灶王爷上天的晚上,农民们就要在灶王爷的牌位两边,贴上“红火通三界,青烟透九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同时在灶王爷的供桌上,摆上干草、料豆、清水和麻糖,期望灶王爷的马吃饱喝足,并让灶王爷口含麻糖骑马上天。相传灶王爷嗜甜如命,且言无不尽。所谓“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就是人们想用麻糖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使他在玉皇大帝那里,不能说人间的坏话。这天晚上,人们还要撕下灶王爷的牌位,扔到炉火中付之一炬,以示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的院子里鸣放鞭炮,以此为灶王爷上天壮行,以示送别。

对火的崇尚,还表现在北方农民除夕之夜“煨旺火”活动。据当地人介绍,北方农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用“煨旺火”的形式,企盼自己家族的生生不息。年夜五更,有的村庄在寺庙、街道上点起一堆炭火,也有的村庄在打谷场上,拢放起大捆大捆的谷草,等候五更点燃,庄户人家则在自家的小院里,准备上几堆菜籽秆或玉米秆,以备点燃。全村所有的旺火堆里,都要放上一些柏树枝,以纪念远古期“柏木传火种”的故事。年夜五更,旺火点燃,熊熊的大火烧掉了过去一年的晦气,烧出了新年的喜气。

忙活了整整一年的农民兄弟们,那渴望过年、渴望丰收、渴望吉祥如意的热情,就是要在过年这几天尽情地宣泄出来。

在北方农村过年,你会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在这里,过了腊月二十三,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春节的气氛天天都十分浓郁。当地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推谷黍;二十六,杀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有;三十晚上熬夜守;大年初一满街地扭……

是啊,忙活了整整一年的农民兄弟们,那渴望过年、渴望丰收、渴望吉祥如意的热情,就是要在过年这几天尽情地宣泄出来。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真正的年末岁尾。尽管为了过年已准备了整整一个腊月,然而这一天,还是要将已经一尘不染的房间、院落,再认认真真地清扫一遍,做迎接新年的最后准备。

北方农民们过年,除往窗户上贴窗花外,家家户户还要在年三十这天贴对联。农民兄弟们对写对联、贴对联十分看重。一进入腊月,各村各堡就在庙里设下笔墨,由守庙的僧人以及村里的记账先生,为村民们书写对联。对联怎样写,贴在什么地方,都是很讲究的。一般说来,贴在农家街门口的对联,大多内容丰富、文采高雅、对仗工整并富有祥和吉庆的寓意;贴在牲畜圈门框上的,大多直抒胸臆,将盼望牲畜茁壮成长的心愿写上去。

贴对联必须是端端正正,该什么地方贴的对联,必须贴在什么地方,切不可贴错了位置。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贴对联尤为看重,他们在家人贴对联时站在一边,紧紧盯着,高了不行,低了不行,直到满意为止。

近年来,临近年关,北方城镇的书法家、美术家们,还常常在各自协会的组织下,走村串户,为农民兄弟们免费书写对联、绘制年画,形成了腊月里准备过年的一个新景观。

年三十,农民在贴对联、贴窗花的同时,还要在自家的街门口和院子里悬挂起五颜六色的彩色条幅,以美化环境烘托气氛。

挂红灯,也是在年三十进行的,这里说的挂红灯,不同于元宵佳节的挂红灯。年三十挂灯,挂的是自家精心制作的各式花灯,有圆圆的宫灯,有旋转的跑马灯,有长灯,农家只要挂出灯来,就说明过年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了。这时候,您到农家小院一看,那可真是红的艳、绿的鲜,花红柳绿,满目春色,一派热闹非凡的节日景象。

年三十晚上,北方农民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夜的习俗。除夕夜,村村堡堡灯火通明,声声爆竹把夜空也照得通亮。农家小院里,歌声笑声、鞭炮声不断传出。农民兄弟们一家子一家子地围坐在自家的热炕头上,嗑瓜子,剥花生,喝糖水,漫话家常。尤其是在外谋生归来的游子,此时此刻给家里人讲着外面世界的奇闻趣事,倾听着家乡一年来的变化,尽享天伦之乐。

在午夜新旧交替的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附近乡村的各村各堡,锣鼓喧天,此起彼伏;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庙宇里吹歌亭的鼓手们更是鸣长号、吹唢呐,声声划破夜空,好一个辞旧迎新的大阵势。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北方的农民们在新年钟声敲响后,热闹一番便稍事休息,然后五更前起床。农民们大年初一起五更,取人勤春早之意。初一早晨一起床,全家老少都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特别是家里的孩子们,更是里里外外全换新,全家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拜年,也是中国春节的一大习俗。如今在城里,大年初一,亲戚朋友、邻里同事相互恭贺新年,见面时说几句吉庆话,远处的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意思就算到了。然而不同的是,拜年在北方农村,至今仍是一项十分讲究的重要礼仪。

大年初一早晨,庄户人家的小辈们成群结队,到长辈们家里去行礼问候。小辈们进了亲戚的家门,要高声呼叫长辈的尊称,并在堂屋前跪地磕头,请长辈们受跪拜之礼。拜完,受拜的长者请小辈们坐在家里热乎乎的炕头上,斟茶倒水,问寒问暖。其实同在一个村,几乎天天相见,然而此刻却好像久别重逢,亲亲热热。受拜的长者们,还要给小辈们一些礼物或者压岁钱。

庄户人家长辈之间,也相互拜年,互道吉祥。有趣的是,拜年还给平时有矛盾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化解矛盾的机会。一年来,村子里不管谁家和谁家有矛盾,只要春节期间两家能相互拜年,过去一年的恩恩怨怨顷刻便烟消云散,和好如初,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体现了农民兄弟的宽厚、大度、纯朴。初一大拜年,在寒冷的北方农村,传递着的却是人世间的真诚和友善,亲情和友谊。

年俗,来源于民间。它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产物。春节,永远属于中华儿女;年俗,永远属于平凡百姓……

俗话说不过十五不算过完年,这一天农民们倾家出动,表演的表演,助兴的助兴,一起欢庆这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一般都过三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各种活动便出现在街头巷尾,直至正月十六结束。白天,北方的农村普遍以社火为主,夜晚则以观灯赏灯为乐。

舞龙灯,是社火中的一大景观。北方的农民舞龙灯,首先要绕龙球、打场子。接着海螺灯、蜘蛛灯、跑旱船、骑活驴、老汉背妻、猪八戒背媳妇等节目相继出场。跟在这些节目队伍后面的,才是一条由五十多人撑杆挑起的龙。舞龙的人个个都是年轻力壮的好小伙,他们将龙舞得上下翻滚,犹如真龙横空出世。表演时龙还在高高的大木桩上作出好多高难度的动作。高潮中口吐滚滚浓烟,直至吐出一副吉祥如意的春联为止。

社火队伍中的“狮子滚绣球”,同样使人叹为观止。表演时任凭绣球上下滚动,球里的灯火却始终向上。表演“牛斗虎”时,表演者将老虎威风凛凛、凶猛彪悍的神态演得更是惟妙惟肖,将牛的勤劳质朴、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形象扮演得异常逼真,使观众无不为之捧腹大笑。社火表演中的踩高跷就更不用提了,虽然表演者腿绑三至五尺高的木棍,然而表演起来却是舞姿矫健、扇法多变,十分灵巧。据当地人介绍,踩高跷表演的内容,均来自古代传说。像鸳鸯戏水、燕子穿云、喜鹊登梅等,表演者边唱边扭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

正月十五,唱大戏也是必不可少的。北方农村过年,从腊月至正月就一直好戏连台。腊月里,要唱谢茬戏、酬财神戏;正月里要唱祈雨戏、祈福戏等,因而北方农村不管大小,几乎村村庄庄都有戏台,壶流河畔的古代国遗址内外保存着八百庄堡,堡堡都有戏楼,俗称观乐楼,堪称北方一绝。北方农村的戏台、戏楼形式,大体分一面观乐楼、两面观乐楼、三面观乐楼、穿心戏楼、排子乐楼等,各有特色。在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接闺女,请女婿,姥姥门口唱大戏。大戏即指山西梆子,小戏则指地方戏。春节期间,不管大戏、小戏,都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正月十五,北方农村借着社火的红火热闹,更是大戏小戏一齐唱,村村唱,庄庄唱,形成了北方年俗的又一特色。

火树银花触目红,锣鼓喧天闹春风。正月十五,在北方,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灯节”。入夜,各色花灯齐明,观灯人潮如涌,村村镇镇,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灯的海洋。从各色花灯中,游人们可以看到,春天的牡丹呈艳、柳翠兰芳;夏日的荷花拖扇、石榴透红;秋天的丛菊争发、金桂兰馨;严冬的红梅舞雪、水仙凌波。花灯,将一年四季的景致集到一处,真可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北方的年俗还有许许多多,有的一直流传至今,也有的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失传多年了。但无论什么年俗,都深刻地体现出了农耕文明的印记,庄户人家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和勇敢,让人感受到了脚下这广阔田野的可爱。过年,给乡村和农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与庆贺,更多的是希冀和美好。

年俗,来源于民间。它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产物。春节,永远属于中华儿女;年俗,永远属于平凡百姓……

2018-02-23 1 1 河北日报 c53779.html 1 漫忆庄户人家过大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