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读书

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

□董兴杰

在当今世界相互激荡的文化潮流中,对自身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建设与传承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细读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感觉获益匪浅。

该书着眼点在于寻求我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指出,这些貌似发生在不同领域的问题或现象,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缺失或文化断层。因此作者首先尝试从精神文化层面找寻改善甚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建设好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好中国精神,打造强大软实力就变得尤为迫切。

该书论述极富特色。首先体现在其论述的结构框架上,先通过“总论”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进行概述,而后分五章分别对中国哲学文化精神、中国法律文化精神、中国科技文化精神、中国民俗文化精神、中国艺术文化精神进行专题阐述。在“分论”部分,五章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其次体现在对中国精神内涵阐释的丰富系统上。在“总论”部分,作者通过东西文化比较来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在价值取向上,西方文化把科学精神奉为圭臬,而中国文化崇尚人文主义;在信仰体系上,西方文化以宗教信仰为主导,而中国文化尊天敬祖;在伦理道德上,西方重视个人自由,而中国主张社会本位;在内在品格上,西方文化突出竞争,而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等等。这样一种东西文化对比的阐释方式,既使中国文化的特点更为突显,又体现了作者开阔的研究视野。在“分论”部分,作者很好地综合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自己对中国精神的体认和感悟做出了新的概括。如,将中国科技文化精神归纳为经世致用、实践创新、整体思维、尊重自然等要素;将中国艺术文化精神提炼为山水清音、和谐自然,独立人格、自由超越,诗情画意、辩证思维,爱国主义、与时偕行等要素。作者颇具创新性的工作有效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视野,使我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追问与探究变得越来越系统。最后体现在科学的研究立场上。作者的研究态度是实事求是的,这集中表现为作者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核心主张。如对于“天人合一”,作者既肯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同时又指出了其模糊混沌之处。

该书为当前我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文化百年前讲求民族独立与富强,今天讲求回归传统。回归传统并不意味着复古,我们需要做的是传承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该书首先提出一个“礼敬”的态度问题,这种礼敬来自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体认,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去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契合相通的思想资源。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和贴近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这使二者更易相互认同和融合。

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命脉,它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人输送精神给养和文化智慧。在世界各国都注重加强软实力建设的当下,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应该得以彰显而不是淹没。有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过去百年的自我否定使我们距离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精神迷茫、人际冷漠、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的确值得我们警醒。当然解决当下问题,需要在道德与法制、习惯与制度等多方面综合施治,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但其功能与价值是必须得到承认的。在此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表示,希望这部著作能给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带来丝丝暖人春风,为亲近和认识中国文化、传承弘扬中国精神出一份绵薄之力。相信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努力与真诚,从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2018-06-15 ——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 1 1 河北日报 c74970.html 1 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