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独特的力量

□江童燕

很多年前,国内中医学界流传一段有趣的故事:民国时期,天津一个金姓商人,特别信任中医名家施今墨先生。一次这位商人得病,恰巧施今墨先生不在天津,没有办法,只得另请了一名医生治病。想不到,商人吃了医生的药,总觉得没有明显的效果。后来,施今墨先生回来了,他极为细心地把了脉,审视了处方,末了认为,诊断正确,处方完全对症。

那位卧病的商人,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按照常理来说,倘若对症,怎么会治不好病呢?施今墨先生没有办法,只好重新开了方子。结果,商人依照处方,刚吃了两剂药就好了。施今墨先生笑道:前面那位大夫的方子的确没错,毕竟中药都有“别名”,我不过用药材的“别名”,重新抄了一遍早先的方子。

同样的病,同样的处方,由不同的医生开出来,效果就大不相同,最重要的原因恰恰是,病人能否坦诚信任。如果牵扯到政府与群众之间,那么,这种信任就是“公信力”。

公信力属于一件不容小觑的事,对于政府以及所有掌握公众权力的部门来说,更是极其要紧的。眼下,步入了新闻畅通、信息迅捷的网络时代,政府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都平摊在明亮的聚光灯下。倘若公信力缺席,或者回避,那么,即使满嘴实话,也很难取信于民。别忘了,“民心即天心”“民心不可侮”的古训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时曾提到,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予以解决。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不过,期待成功地避开“塔西佗陷阱”,就必须积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公信力。这可是古今中外任何人也跳不过去的行为准则与情感关口。

古代中国流传过“商鞅立木”的故事。其实,把一根木头从都城南门搬到北门,乍听起来,这种行为似乎在做无用功。其实,商鞅追求的社会效果,无非是想敞开心扉,正告天下百姓,朝廷说话是最算数的。殊不知,这种说话算数的公众游戏,为接下来的商鞅变法,赢得了最要紧的信任。难怪多年以后,北宋名臣王安石也曾感慨道:“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毋庸置疑,王安石的“诚信”,恰与“商鞅之木”骨肉相连地长在了一起。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其实,现代社会潜心积累的公信力与《老子》的论述异曲同工。对于培育人心而言,理应精心浇灌,耐心培养,绝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触碰到极为敏感的“公信力”,最重要的是,任何执政执法的人员,一定要干干净净、执政为民,最起码,要保持“说话算数”的底线。一旦向群众做了许诺,就得一诺千金,严格杜绝东拉西扯,抑或文过饰非。

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真正实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特别是涉及民生和公平正义等敏感问题的事情,要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气概,敢于和盘托出,不怕群众揭短,切忌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本来是一滴水的问题,捂来捂去捂成大问题。

古人云:“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首先,群众有最起码的监督权;其次,还有评价权。网络时代,想不让民众发声,也是办不到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直面民间质疑,而且,抓紧时间,切实回复。唯其如此,才可能洁身自好,做好工作。

韩非子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换句话说,老百姓才是面对执政者的判卷人,只要锲而不舍地培植公信力,小心翼翼地引导、积累,方可赢得、聚拢民心。

2018-08-03 1 1 河北日报 c86235.html 1 独特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