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重拾生命中那些美好和感动

——评余华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刘小兵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译林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全新杂文集。书中,余华谈自我成长,述与文学的渊源,道游历世界的见闻,抒与笔下人物的思想交集……以深刻的洞察,探究着人性的宽广与丰富,揭示着文字背后博大的感召力。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余华文学之路上的小结,也是对关心他的读者所作出的一种情感上的呼应。书中,他畅意地谈文学、谈现实、谈写作、谈艺术、谈往事,感情真挚,语句幽默朴实。探讨文学写作的同时,还引发出诸多人性的思考。从默默无闻在小镇当牙医,到面对熙熙攘攘的人流,发出不甘于命运摆布的诘问;从处女作《星星》在《北京文学》发表,到感动于编辑与作家之间真诚无私的交往;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奠定“先锋派”作家地位,到对笔下人物灵魂世界的深度剖析;从走出国门感受异域风情,到面对中外读者,妙释写作中的疑难杂症。一路走来,余华努力找寻着文学和人性中的契合点。正是从与《北京文学》《收获》《钟山》等文学杂志编辑热忱的交往中,他体会到文学不但能带给人精神上的快乐,还真切感知到“以文为媒”的背后,所散发出的至真至纯的人性之美。

从笔耕不辍写出自己的忧伤和快乐,到潜下心来,认真推敲文章中的意境和深刻指向,余华在孜孜不倦书写青春和迷茫之时,也在逐步把视角转向对现实的用力描摹上。随着岁月的推移,对生命的理解日益丰盈,以及他对“人”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刻把握,终于促使他一发而不可收,相继推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紧扣时代生活、深深触及读者心灵的现实力作。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既是个人的文学“大事记”,也是一个思想者用文字记录的方式,用文学之镜观照世界所发出的生命箴言。至于这本杂文集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颇让人思量的书名,一切源于余华2010年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二战期间,一个波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素不相识的犹太人藏在了家中的地窖里,因而救了那人一命。有人问这位波兰农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个温情的小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余华,在他看来,这个勇敢的行为意味着人性的力量。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值得称道的是,这么多年来,余华的创作轨迹一直在围绕着“人是什么”这一永恒的主题,不断开掘、剖析和呈现着那些生命中的美好和感动。书中,余华直言不讳地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对生命有常和无常的理解,试图从文学层面去探讨其广泛的社会意义。此外,他还结合对鲁迅、莎士比亚作品的解读,多方位地展示了生命的丰富内涵。印象最深的是,余华在《活着》中有一段对月光的描写,就渗透了他对平凡生命的独到感悟:“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如此精妙的刻画,取代了几页纸的长吁短叹,把福贵对儿子有庆的思念,对生命过往中的那些美好,渲染得极其感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写尽了多少人性中的沧桑和悠远。书中,类似这样简约的描写俯拾皆是。如果缺少了对“人是什么”的深刻理解,是断然写不出这样意味隽永的语句的。

掩上书卷,余华重拾生命中的那些美好和感动,给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震撼。其实,这个多元的社会何尝不是一本意蕴深邃的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人生实践,在社会这本大书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秉持着一份美好和感动,就会以言胜于行的人生实践,为“人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增添一份惊艳和美丽。这或许正是《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深刻寓意。

2018-08-24 ——评余华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1 1 河北日报 c91244.html 1 重拾生命中那些美好和感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