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那达慕的琴声

□李秋志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茫茫内蒙古高原上,生活着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那就是骑在马背上的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身强体健,靠骑猎为生,他们世代生活在黄沙漫漫、青草枯荣的天地之间,形成了彪悍、豪爽的游牧骨血。直到现在,最古典、最纯粹的蒙古族传家宝,莫过于大名鼎鼎的那达慕。据说,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意为“娱乐、游戏”,重在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据文献记载,为了检阅军马,每年盛夏,蒙古族各个部落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那达慕。此后,蒙古族民众把赛马、射箭与摔跤统称为“男儿三艺”,这些本事,当然属于那达慕大会的比赛项目。

人们都知道,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流传最广,名气也最大。方圆数百里的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骑着骏马或乘着勒勒车兴冲冲地跑来观看。蓝天白云之下,骑手们身着蒙古族长袍,足蹬牛皮靴,头扎彩巾,腰束彩带,个个儿英姿飒爽。数十匹马站在起跑线上,发令枪一响,如同离弦之箭,立刻飞奔起来,腾起的烟尘和人们的欢呼声,弥漫在茫茫草原的上空。夜幕降临后,草原上飘荡起悠扬浑厚的马头琴声,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青年男女们手挽手地轻歌曼舞起来。即便草原上的游人,也能在朗润的夜空里,瞬间破解马头琴的弦声琴韵与独特魅力。

悠扬的琴声最能传达绵绵情意,难怪汉代卓文君,隔帘听完司马相如演奏的《凤求凰》后,就心生爱慕,决定与意中人夜下私奔了。王昭君远嫁塞北,多年不能回到梦中的家乡,只有怀抱胡琴,对着月光和茫茫沙漠,弹唱心中的幽怨:“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那达慕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成为当地规模最盛大的庆祝节日。其间,举办传统的体育盛会、歌舞表演、农牧物资交流会等。这是尽情欢乐的时刻,也是内蒙古草原景色最美、牛羊最壮、马奶酒最醇的季节,它向世人展示着蒙古族人民的精气神。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马头琴风格独特,最受推崇。传统的马头琴长约四尺,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根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等人,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造,使其音色更加优美,适合参加大型音乐合奏。齐宝力高曾率领野马马头琴乐队和国内外上千名音乐人,在呼和浩特举办了首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瑞典有位钢琴演奏家赞叹道:“在草原上,我十分专注地倾听了马头琴演奏,听出了音乐中情人的叹息,感觉到了蒙古族人对草原的依恋……”

在蒙古族舞蹈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安代舞。这种舞蹈源于科尔沁草原。民间传说,古时科尔沁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女儿得了一种怪病,当地无法医治,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女儿到外面求医。不料,途中遇上暴风雨,车陷在泥里,女儿也奄奄一息。老父亲痛不欲生,围着牛车高唱,祈求上苍保佑。歌声引来了众乡亲,大家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合唱祈福之歌,这种行为感动了天地,姑娘的怪病居然不治自愈了。后来,当地人把这种舞蹈叫作安代舞。每逢祭敖包、婚庆或者那达慕盛会,牧民们都会跳起这种热情活泼的传统舞蹈。

内蒙古大草原深处,沙漠广袤。即使大漠孤烟,也能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魅力。每年盛夏,响沙湾总让陌生人体验到神奇的沙漠之旅。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东端,陡立于罕台河谷西岸,依着滚滚沙丘,在面临大川的背风向阳处,形成一个巨大的沙丘回音壁。沙子干燥时,竟会发出声响,人们会清晰听到沙丘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时而像青蛙鸣叫,时而像惊雷贯耳,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与精神享受。难怪亲历过响沙湾的人都说,这里的沙子也会唱歌。

去内蒙古大草原,绝不仅仅是住蒙古包、吃手扒肉、品马奶酒,也不仅仅是看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和洁白的羊群,更重要的是,领略和欣赏蒙古族人独特的草原文化。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蕴藏在草原深处的心弦震撼与思想共鸣。置身其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去感受那一份心灵净土。

2018-09-21 1 1 河北日报 c98189.html 1 那达慕的琴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