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一朵美丽的“莲心”

□杨辉素

站在平山县小觉镇黄连沟村,环顾四望,苍苍莽莽的太行山脉在视野里不知所起,亦不知所终。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

四周都是山,苍绿的山,青灰的山,红叶斑斓的山,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层峦叠嶂,满眼峥嵘,目之所及除了山还是山,而脚下所站的地方,是山的怀抱,山的腹地,山的心脏。

如果从山上往下俯视,黄连沟村所处的地形犹如一朵莲花,高耸的山就是一片片竖起的“花瓣”,黄连沟村就是这朵莲花的“莲心”。曾经,这是一朵苦涩的“莲心”,一朵贫穷的“莲心”,一朵毫无生机的“莲心”。山外的变化日新月异,迅猛的时代发展与她无缘,她封闭在一方小小的天空下,默默垂泪。

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这朵“莲心”还不知要苦寒到何时。扶贫工作组来了,带来了发展项目,送来了富民春风,隆隆一声春雷滚,这朵“莲心”盛开了。

从2016年开始,石家庄市园林局派人对黄连沟村进行精准扶贫。第一批去的是左晗伟、郭校伟、李奎三人,左晗伟担任扶贫工作组组长、黄连沟村第一书记。

他们永远忘不了这个村子给他们的第一印象。

那是2016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八,寒风萧瑟,村里清冷空寂,哪有一点儿年的影子?村干部说,打工的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嫌冷不出来。他们在村里转了一圈,房屋低矮破败,柴门东倒西歪,新贴的春联在寒风中飒飒作响。道路坑坑洼洼,路边堆满了碎砖烂瓦,柴草枯枝。露天厕所臭气熏天,主路边上一条排水明沟散发着刺鼻的臭味。随便进入一户人家,家里大多只有一位瘦弱的70多岁的老人,老人的裤子上打着大补丁,家里除了一台黑白电视,什么电器都没有。

他们的眼睛酸涩了,悲悯、同情、心痛,说不出什么感觉,这里的贫穷落后,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而一组数据,更加证实了黄连沟村的贫困:全村101户、301人,贫困人口47户、145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48.17%。

刺目的数据,淳朴百姓那一双双热切期盼的眼神,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左晗伟对郭校伟和李奎说:“脱不了贫,我们就不走了!”“对,脱不了贫,我们就不走了!”

语言铿锵,犹如誓师大会。三个人,三双手,三颗心,抱成一个团,拧成一股劲,他们一个猛子扎进了黄连沟村,跑项目,找资金,他们把自己紧紧地和这个村子捆扎在一起。

精准脱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要想赢得这场战斗,就必须选好项目,用好扶贫资金。

可做什么项目呢?项目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扶贫成果。他们经过深入细致地调研,发现黄连沟村的区域气候、光照、温差、土质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花卉,建立花卉种植基地的想法脱颖而出。

“咱村里世世代代只种一季玉米,粗手笨脚的老山民们哪种过花卉这么娇气的植物?”村干部反对。

“种了卖不了怎么办?花又比不得粮食,不当吃不当用的,我们可赔不起!”群众也反对。

“不会种,可以请技术员,大家放心,花卉的销路包在我身上了!”左晗伟拍着胸脯保证。

话是说出去了,但自己能做到吗?左晗伟向石家庄市园林局党组做了汇报。党组非常重视,全体班子成员亲赴黄连沟村进行调研,召开党组会议,确定在同等价格和质量的前提下,石家庄城市建设优先采购黄连沟村的花卉。

话虽如此,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为了不让群众承担风险,扶贫组先搞花卉基地试验田。村里有个砖厂废弃多年,他们选来改建。万寿菊和串红好种易管理,市场需求量大,第一年先种了10万株万寿菊和串红实验苗。

三人天天长在花卉基地,像伺候婴儿一般照料着这些花儿,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希望。苦心人天不负,金秋时节,金黄的万寿菊和红艳艳的串红摆上了城市街头,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回报。

群众放心了,第二年扩大花卉种植规模,又增添了茉莉、鸳鸯等家养花卉品种。为了确保将收益“精准”到户,他们成立了花卉农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其他村民自愿出资参股。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到2018年,基地已建成花卉温室12个,种植花卉十余个品种、210万株,全村14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脱长久之贫,才是真脱贫。

村里老百姓种植的一角莲塘给了他们启发:这里山好水好,又毗邻黑山大峡谷、猪圈沟、驼梁三大景区,如果打造一个莲藕种植基地,既能旅游观光,莲叶、莲子、莲藕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将是一个长久之计。

说干就干,一方方莲塘种植起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样的美景,不只在江南有,在这北方深山里更彰显出绝世的美丽。

与此同时,工作组又多方筹集资金,对黄连沟村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整治。

散发着恶臭的排水沟不再散发刺鼻的气味,蚊蝇乱飞的露天厕所也实现了农村厕所革命,村里人也可以像城市人一样,在健身广场上跳起广场舞、在美丽的景观公园里悠闲地散步……一条连接三个自然村的“乡村绿道”蜿蜒着伸向远方,那是通往希望和幸福之路……

工作组三人共同的口头禅是“我们村怎么怎么样”,他们把黄连沟村当成自己的村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融入了他们的生命,牵动着他们的心。

工作组驻地在石闫公路边上一个交警队的办公楼里,三间不大的宿舍是住宿也是办公的地方,一个一间大的敞间是厨房。他们要自己做饭,米面油菜都是自己买来的,锅碗瓢勺包括桌椅板凳和办公用品,都是用生活经费买来的。

要尽可能少地给村里添麻烦;

要尽可能多地给老百姓办事;

这是工作组的工作纪律和服务宗旨。

我们这仁义又可敬的工作组啊,乡亲们怎不对他们肃然起敬!老百姓远远看到他们就打招呼:

“来了啊!”

“吃了吗?”

“进家歇会吧!”

这朴实的话语,是乡亲们对待亲人最常用的招呼语,他们早已把工作组看成亲人。有时候村民从地里摘了菜,看到他们,硬往手里塞,几个茄子,一把豆角,不要就跟你急。

鱼水情深,莫过如此。

而今,黄连沟村这昔日苦涩的“莲心”,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扶贫工作组的努力奋进下,正在蜕变成一朵美丽的“莲心”,一朵富裕的“莲心”,一朵诗意的莲心!

2018-09-28 1 1 河北日报 c99265.html 1 一朵美丽的“莲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