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党风廉政

由铲除蒜苗说“把好事办好”

□周丹平

这几天,云南大理洱源县在网络上成为了热点。有多位网友反映,洱源当地政府准备以农药化肥污染洱海为由,强行铲除老百姓已经种植的大蒜,导致农户产生情绪,相关工作人员在铲除蒜苗过程中与部分农户发生冲突。一位种植户说,“有些镇(的农民)今年早早种下了大蒜,现在苗已经冒出来有筷子这么高了,然后政府给铲除了。”(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月9日报道)

按照当地政府的解释,禁种大蒜是为了保护洱海生态环境,因为以传统方式种植大蒜需要使用较多的农药和化肥,而化肥只有10%被大蒜吸收,其余的90%溶解于灌溉用水中,最后汇入洱海,成为给洱海造成污染的面源污染之一。记者调查显示,这样的说法符合实际,也为大多数农户所认可。按照一般理解,这件事本应朝着“农民种植结构调整、转型,生态环境治理顺利进展”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现实竟偏离了“剧本”,导致农户不满,甚至引发干群矛盾?

农户有情绪、有意见,针对的并不是环保,而是当地政府的一些做法。今年8月份当地政府才开始宣传禁种大蒜,而农户在这之前已经把蒜种买好;9月10日左右,人们陆续把蒜种下,也没有人来禁止,如今却强行把已经生长到“筷子这么高”的蒜苗铲除;今年市场上蒜种的价格是200元一袋,政府的补偿是80元-100元一袋;大蒜行情好的时候,一亩至少能卖两万元,可补偿却是按每亩600元的标准……面对这种情况,恐怕谁都会心生不解:为什么不在购种、种植前就说明要“禁种”,而非要等到苗长出来再费劲铲除?为什么补偿标准低到让人难以接受?

当地政府称要引导、支持农民种植中草药及藜麦等作物,其经济收益会超过种大蒜,也可大幅度减少无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这种打算当然不错,但改种其他作物同样需要时间,现在也并非最佳时节。况且,种植业转型升级包括改种其他作物,也包括原有基础上的优化升级——立足当地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采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新技术,借鉴其他地方有机大蒜的种植经验,岂不同样可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岂不比改弦更张更易于操作,也更容易为农民群众接受?

这种“把好事办坏”的现象绝非个例。一些地方在做群众工作时,往往既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看一看群众的需求是什么,仔细找一找矛盾的根源在哪里,也不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分析,缺乏详细的规划,常常凭着“一腔热血”甚至是“想当然”做事,结果只会引发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就像洱源县铲除蒜苗的做法,既缺少前期充分的宣传、解释,又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这种情况下,一味要求“迅速铲除”,未免有些简单粗暴,造成负面影响自然也就难以避免。

做好群众工作,即使是在干治理污染、转型升级这样的好事过程中,也不可以不讲方法,更不可以简单粗暴。实践证明,不考虑群众感受的“简单粗暴”看似雷厉风行、轰轰烈烈,实则是不负责任甚至是懒政怠政。

曾有人问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凭什么力量让许多“不可能”变成现实,戈达德说:“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真正把老百姓装在心中,让自己的心灵先走进群众的心灵,心里先想到、眼睛先看到群众实实在在的需求和诉求,自然也就有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就有了把好事办好甚至把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力量。

2018-10-11 1 1 河北日报 c100623.html 1 由铲除蒜苗说“把好事办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