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电视综艺,一味模仿将失去原创力

□吴学安

从2015年开始狂奔的中国电视综艺市场,走到了2018年第三个年头,终于如同一头疲惫的猛兽,进入了调整重启期。这一年,政策调整的顶层设计始终左右着综艺人的神经,亲子和音乐这两大门类真人秀持续在上线和下架之间游走,被耗尽的“韩国模式”也不再能为电视综艺提供新的收视驱动,综艺还能玩什么、还能怎么玩,始终消耗并杀死了无数熬夜综艺人的脑细胞。(12月25日《北京日报》)

电视综艺节目本身是许多“作品”的集合,节目模式是综艺节目创意、流程、规则、技术规定、主持风格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回过头来看这些年卫视综艺节目的成长路径,那就是从“湖南模仿港台欧美、其他卫视模仿湖南”,变成了各家卫视统一行动径直赴海外求经;从几乎完全照抄,变成了部分要素的创新本土化。早在2008年,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因克隆美国FOX节目《歌唱小蜜蜂》走红,同样也没有逃脱众多选秀节目的宿命,它不但是国外节目的翻版,而且身份造假、“回炉再造”等一系列质疑也接踵而来。更让人叹息的是随之而来的国内其他电视台节目的模仿跟风和克隆与山寨。

模仿成风无疑是创意匮乏的问题。这么多年一些编导的原创力就像某些豆腐渣工程一样,毫无质量可言,也经不起半点推敲。尤其在当下电视圈,哪类节目一旦造就成功范例,立马就出现大量的跟风之作,这与电视圈近些年急功近利的生态有关,一些大牌节目编导才思枯竭,只能依靠“借鉴”别人的思路来充数;还有一些编导急于出人头地,而步入抄袭剽窃泥潭不能自拔。让人称奇的是,面对抄袭质疑,抄袭者要么装聋作哑、默然无声;要么以“英雄所见略同”来自我标榜;更有甚者,竟辩称借鉴是为了向某某原作致敬,并吁请“观众应该宽容”。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引进,大约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在这之前,对这种实景电视节目制作的经验非常缺乏,因此“引进”在很大层面上带有模仿成分。《我是歌手》《超级女声》《百变大咖秀》《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舞林争霸》……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引进的电视节目模式平均约20种,去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0多种。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走红的电视综艺节目90%是从海外引进的版权,而国内的电视编导们如果一味依赖于模仿,最终会失去自主开发节目的原动力。

此前,曾有两家卫视为各自相似的感情话题综艺节目,谁是“李逵”,谁是“李鬼”纠缠不清。有电视制片人称:“雷同的情况如果出现在国外,应该算作抄袭,因为在国外节目制作需要购买版权,但国内这种雷同问题大多是不了了之。”事实上,近年来国内电视节目版权纠纷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此前,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曾创下很高的收视率,随后,国内类似的节目一哄而上,据统计达30多个,而事实上,该节目也是克隆的外来模式。

尽管对于仍处在成长期的内地电视综艺节目来说,大多都是在模仿国外节目模式,但一味模仿、缺少原创才是关键问题。面对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现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我们的编导们总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失去的不仅是荧屏的丰富多彩,还有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原创力。

2018-12-28 1 1 河北日报 c115744.html 1 电视综艺,一味模仿将失去原创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