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文学须筑牢真实的基石

□周思明

文学应该如何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出现了不尊重现实生活,随意编造、肆意消费历史的倾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戏说”之风即在文艺界悄然流行,及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有发展为“胡说”与“恶搞”的趋势。譬如将历史事件剥离特殊的历史语境肆意发挥,无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进程中的功过是非,毫无根据地加以想象甚至玄想。在“戏说”之风的熏染下,解构历史、颠覆定论,将文艺作品沦为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的消遣和消费对象,小说中的套路故事、无原型编造以及视听艺术中的“抗战神剧”“玛丽苏剧”“家斗剧”纷纷出笼,甚嚣尘上。文艺创作的常识与底线,被某些作家、编剧踩在了脚下,扔到了脑后。

文学不可无标准,其标准便在于三个关键字:真、善、美。其中,真为先,然后是善、美。文学,首先应该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负责。一部文学作品,只有真实地反映时代生活与人民的思想感情,才会有生命力,也才谈得上审美价值。否则,无论作家想象力多么丰富,语言多么奇崛,倘若与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无关,又如何能让读者接受?

检视我们的文艺创作,弊端之一就是虚假,这也正是近年来非虚构文学受到推崇的原因。利益驱使下,不少写作者往往绕开真实,遮蔽真相、撇去真情,写小说无需生活原型,写散文可以掺假,写诗歌更是无所顾忌,立志让人摸不透、读不懂。不难看到,一些作品脱离生活,写出的东西往往被当成了赚钱的商品,违背历史,对生活胡编乱造,历史虚无主义创作成了一些作家写作的“新常态”。作家堪称人类的良心,其创作有无真实的生活来源,是否忠实于脚下的土地,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那种出于私利或迎合市场需要而背离生活、随意虚构的作品,不可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必然成为速朽之作。

著名作家巴金一直呼吁创作者要讲真话。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市曾召开了一次大型文艺创作座谈会,巴金在会上大胆地举起了批评的旗子,历数文艺战线的得失,唯真理是从。女作家茹志鹃也曾有感而发地表示,中国的作家写不过同时期的外国作家,是我们没有才气,没有生活,不用功吗?不是。鲁迅先生说,文学家首先是思想家,而现在作家头脑里设置了很多框框,缺少想象力,头脑这个“加工厂”失灵了。在此局限下,所谓作家的想象力、思想力,所谓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统统都是一纸空谈。中国作家只有站在生活真实的土地上,想象力与思想力才有可靠的依托,才能真正地振作起来、感奋起来、血脉偾张起来,从而将自己的作品升华到理想的高度。

文学与生活真实,一定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是断然分不开的。文学只有以真实、真相、真情为基石进行审美想象、审美思考,才能创造出令人信服的作品。这点,不仅适用于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创作,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题材创作。当前,我们亟须有真意、不造假、忠实于历史与生活的文学写作。鲁迅、巴金等人之所以能赢得不同时代读者的喜爱,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与时代和人民在骨子里能够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他们所处的历史和现实也没有丝毫隔膜,他们甚至将个人的名利、地位、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固然要养家糊口,也有理由活得更好一些,但“铁肩担道义”的职责使命时刻提醒着他们,要想着读者,想着民众,想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想着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此意义上,作家需要强化文化自觉意识,筑牢文学真实的基石,确保这块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被风化,不致瓦解,更不能让它在利益面前塌陷。

鲁迅先生曾说:“说真实自然须有极大的勇气的;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诚哉斯言,值得当下每位作家深思。

2019-05-17 文学须筑牢真实的基石 1 1 河北日报 c134467.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