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2版:河北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我是党报人

金鸿遇:融合发展向未来

金鸿遇,87岁,1964年进入河北日报,1993年退休,曾任河北日报编委会委员、河北日报社副社长。

7月16日,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重症肌无力病房,记者见到了本报原副社长金鸿遇。

从1964年进入河北日报,到1993年退休,现年87岁的金鸿遇从一名普通的记者、编辑,升任河北日报编委会委员,转入行政工作后,一直担任河北日报社副社长。

“一转眼河北日报已经走过了70年,作为一个陪伴着这张报纸走过近30年的老报人,每当看到手中的报纸,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的一幕幕情景。”眼前的金鸿遇,面容消瘦,一头稀疏的银发,看到河北日报年轻记者来访,他很高兴。

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金鸿遇一直保持着看河北日报的习惯,由于高度近视,即便拿放大镜,“五号铅字都看不清了,一般只是看标题”。

这一看就是26年,如果再算上以前的工作年月,金鸿遇的河北日报“阅龄”已经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但对于他来说,“铅与火”是他内心深处关于这份报纸最原始的记忆。“所谓‘铅’,就是以铅铸版,所谓‘火’,就是以火熔铅。”金鸿遇解释。

金鸿遇记得,1991年,河北日报现代化胶印综合技术大楼投入试运转,1992年,采用光电新技术印刷的河北日报与读者见面,河北日报从此告别了“铅与火”时代。

“趁着全套印刷设备被淘汰前,我还悄悄保留下一张铸铅版时会用到的耐高温纸作为纪念。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金鸿遇摆摆手,遗憾地说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挣脱‘原始’生产方式,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把握技术革新的机会。”说着,金鸿遇下意识地正了正身子,为了实现“光与电”的飞跃,河北日报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胶印综合技术大楼的建设。

“硬件有了,人的技能提升是关键,当时报社领导们想了很多种办法,往外地报社派人学习,家里开设培训课,还专门为此招收大学生。”金鸿遇说,当时报社采取不少办法应对这个突变,“要更好地担负起党报的职责使命,就是要‘咬’住最先进的技术不放。”

“想到这里,我非常感念那一代负责光电改革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职工同志们。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同志已经过世了,不能亲眼看到河北日报现在在印刷和其他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回忆过去,金鸿遇不免感慨。

如今,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加速推动报纸融入数字化的全媒体时代,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成为河北日报的新任务。

“我们那时候通信、交通都不发达,更没有现在的信息检索工具。写一个典型,记者临走时,都要到资料室查阅很多见报稿或参考书,带着资料在火车上看。稿子写好了,还要打电话给单位,这边念着,那边记。”金鸿遇回忆。

“现在视力不行,看不了电脑和大屏手机了。”金鸿遇拿起压在枕头底下的老人手机晃了晃,对于新闻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金鸿遇直言都没接触过。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课题。”金鸿遇推推眼镜感慨道,在“铅与火”的时代,新闻采写受到的是硬件条件的限制。而今,内容的深度、传播的及时性、媒体融合度又是新的挑战,要建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两个平台,抓好融合发展的“两翼”。

“70年里,河北日报一直在紧跟时代和技术求新求变,但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河北日报人在一次次转型的关口,敢于自我革新,勇于奋斗的品质,而这也是让河北日报继续迎接新挑战的不竭动力。”金鸿遇自信地说。采访/记者 周聪聪 摄影/记者 赵杰

2019-08-01 我是党报人 1 1 河北日报 c144398.html 1 金鸿遇:融合发展向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