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文体

以优秀作品凝聚抗疫力量

□韩 莉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最近,却有一些“诗歌”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比如一首“诗歌”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性和侮辱性,还有一篇网络文章将病毒拟人化,并通篇“感谢”。这些毫无伦理底线的文章,很快引起了各界的批评。

全民战“疫”的紧要关头,这些耍腔调、炫技巧甚至混淆是非,以显示自己标新立异的声音格外刺耳;一些无心无情无用的“三无”文艺产品引发的负面效应如此明显,无疑拖累了诸多积极参与、主动担当的文艺工作者。

关键时期,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可是在眼光雪亮的大众考官面前,文艺战“疫”的满意答卷确实没那么好交。合格的考生起码要知道为何答题,为谁而歌。优秀作品往往自带共情特质,创作者大可不必刻意煽情。此次有太多的90后、00后冲锋在前,平时的他们大概依然是父母跟前的宝贝,不过战斗来临时,一腔拳拳赤子心让他们化身勇士,披挂上阵,然而掩在那身防护服下的,依然是和我们一样脆弱的血肉之躯。那么文艺界在创作之初是否就该扪心自问,出现在自己作品中的应当是什么样的人物,是刀枪不入的英雄,还是那些有血有肉期盼早日战胜疫情,过上平常日子的普通人?

言为心声。只要有心,讲好一线感人故事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着眼点未必全集中在自己看不见够不着的标杆和典型,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安心宅家的老百姓,无数普通人并肩互助,“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更是文艺创作汩汩不断的源泉。短视频平台上,大批网友参与录制手势舞蹈,助力抗疫;全国多地农村自发创作的防控疫情“三句半”,在网络上被热议转发。一场文化“云端”的邀约正在上海等地悄然兴起,知名艺术家和广大普通市民争相参与,真情与爱心流动。

有人说现在的受众“眼太高”“难伺候”,太浅薄,难动情,事实果真如此吗?出院孩子冲着医生妈妈稚嫩舞蹈的小视频让多少网友泣不成声,方舱医院里病人安静读书的视频被转发点赞无数,让人感受到了国人战胜疾病的乐观和激情。

“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像《武汉伢》一样让人动情的歌曲,以及来自一线医护人员的《武汉日记》那样的文章,同样担当起传递抗疫精神、记录真实生活的重任。

总之,一个文艺创作者要交出文艺战“疫”的满意答卷,需要静下心来,心怀悲悯、胸有大爱,就一定能打造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优秀作品,也才能为全民战“疫”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0-02-21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26974.html 1 以优秀作品凝聚抗疫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