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读书

致敬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

□彭忠富

当说到“民艺”时,你会想到什么?是正月里的大红剪纸,还是亭台烟雨中的青花小瓷?是绣尽秦淮旖旎的金陵云锦,还是那一格格不盈甲盖的棠梨木字模?民艺,即民众为日常生活制作的手工器物。民艺离我们很近,近到触手可及、目光所至的寻常物件,无一不有民艺的影子;民艺离我们也很远,置于漫长的时间之中,徒手创造一丝不苟的美,在如今这个以高效便捷著称的时代,倒更像是诗人笔下的幻想乡。

2005年到2015年,原《生活月刊》杂志38人采编团队,耗时10年,寻访了中国九个省市近百位民艺匠人和现存的35种珍贵技艺,汇编成《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一书,记录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手艺在时代变迁中的起伏与温度。

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工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民间手工艺人。他们有些人很害羞,有些人甚至有些木讷,可一旦开始做手艺演示,就突然变得灵动起来,焕发出一种别样的生机,手上仿佛散发着光芒。这是一场寻访中国珍贵传统技艺之旅。旅程中书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还有手工艺人朴素的爱与坚持。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江南及西部地区数十种精微手工技艺,并深度挖掘它们背后数千年先民的精神世界,将物质的“工艺”放置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观照,呈现出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传承。以《木活字印刷:梓辑的光年》为例,作者在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采访了木活字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讲述了木活字印刷术现存状态、师承情况和工艺流程。“人们用棠梨木制作活字……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桢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东源村之所以能够活态传承木活字印刷术,源于温州城乡各地至今仍保留着很强的寻根续谱的宗族观念,每隔二十年就要修订宗谱。尽管收入菲薄,但王超辉坚守的理由是:修宗谱是古老的事情,老宋体和木活字这样古老的印刷方法,才能与之相配。可见民艺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除了一代代艺人的坚守外,还得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当便捷的技术让我们可以快速生产生活用品,手工民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手上的朴光》一书中提到的一段来自拉塞尔·雅各比的比喻:“走进一个熟悉的房间同时识别一个新的事物——一盏灯,一幅画,一面钟——这是一种日常经验。但走进一个熟悉的房间并立刻指出最近刚搬走的东西就很难做到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添加了什么,却不太容易注意到‘减少’了什么,比如物体和声音的消失。几个星期、几个月或者几年过去了,我们都没意识到它们已不复存在。也许,有一天一进屋我们便感觉到一种说不清的不适,什么东西消失了,可那是什么呢?”

手工艺品如同一面映射生活的棱镜,当我们手上拿着一只手工艺人所制作的杯子,我们会想到: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手艺人在制作它的时候,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追溯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好像在不同的时空之间完成了一次触碰。所谓以手传心,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相处的时间。这些时间会伴随着器物本身所拥有的自然而牢固的形状存在并不断递增,而对这些被延伸的时间的感知和那些与手艺交流的记忆,将共同构成我们对美的认知。

民间手工艺不仅仅是一项旧时匠人的谋生技艺,更是关于我们过去生活的记忆,是本民族来时的路径。真正的智慧,来自土地,起始于田间,民艺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2020-05-22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37347.html 1 致敬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