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李国文专栏●

趣读纳兰性德

□李国文

■安乐,也许并不见得必死;太安乐了,对于作家来说,他人是死不了的,可惜,他的文学则是非死不可,而且是死定了的。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又名成容若,正黄旗人。他的词作非常出色,与同时代的文人相比,其高超艺术成就无人能及。清代诗评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给予高度评价:“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遗憾的是,生于1655年,死于1685年的他,可谓来去匆匆,只活到“三十而立”的年纪,就夭亡了。

大清三百年,有无数出名和不出名的文人,可惜,没有一位比纳兰性德更走运,更完美。第一,他是满族,还是正黄旗,加之才华盖世,所求无不得,所得无不足。第二,其父明珠,武英殿大学士,为康熙朝第一亲信大臣。贵族身份,当然重要,受到康熙宠幸,最关紧要。这样,锦上添花,水涨船高,纳兰性德成为天下第一骄子,连康熙都任他为自己的御前侍卫,至少在他不长的一生中,享尽无人能及的荣华富贵。

因此,清代学者徐乾学为纳兰性德所写的悼文中,把他描写成那种“模范生”形象,绝不是这位风流才子的全部,由于两人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溢美之言,隐讳之处,便是可以理解的。从近代学者蒋瑞藻所著《小说考证》中,引用了《海沤闲话》的一则纳兰性德的艳闻,也可略窥这位词人的所作所为,也有其行径之嚣张、事迹之荒唐的另一面。

“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重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由此可知,这位“公子哥”是多么恃贵倚宠,恣意妄行了。

特权给了纳兰性德这份自由,他也毫不吝惜地消费起来。其实,老天爷并不大方,从来不会给人百分之百,享受到极致,快乐到极致,诗词写到极致,私生活也风流倜傥到极致。很遗憾,这位贵公子并不知道,他是要为这些“极致”买单的,而且,是以生命为代价。

纳兰能随喇嘛进得宫内,与情人相见,如果此事发生在唐代,有可能;发生在清代,绝无可能。常识告诉人们,康熙的谍报系统,遍布全国各地,连他的继承人身边,也有眼线,一举一动,一声一息,无不尽在掌握之中,怎么可能允准一名贴身侍卫混入后宫,与昔日情人幽会?此等大不敬事,上一分钟发生,下一分钟皇帝就会了然。若确有其事,而没有被杀头,那就是康熙太钟爱于这位年轻的满族才子,才法外开恩的吧。

若干年后,乾隆皇帝看到和珅进贡的《红楼梦》,说了一句:“此明珠相家事耳!”从此,便有红学家认定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人物,因为他的确也是一位特别多情、特别浪漫的富贵公子。在文学史上,有人可能风流,可并不富贵;有人可能富贵,但并不风流。有人可能是才子,却讨不来佳人芳心;有人可能很得女人垂青,但作品写得很“撒烂污”。唯这位纳兰性德,却是兼而有之的幸运儿。

不过,优裕的物质环境、优雅的精神世界、尊崇的贵族生活、优渥的政治待遇……对于这位出自贵族家庭的诗人来说,幸乎,不幸乎,真还得两说着。尽管老天给他的风流很多,给他的才华也很多,但是,留给他享受爱情、挥洒文采的日子却很短很短。也许,他意识到上天的吝啬,因此,他的《饮水词》写道:“哀感顽艳”,确是一部“呕其心血,掬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这是张秉戍在《纳兰词笺注》当中的精准评述。

这位像流星一样的词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亮了,很快又灭了。《国语·鲁语下》里有一句精彩的论断:“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沃土”或者“瘠土”,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作家赖以生存和写作的基础。常说,愤怒出诗人,苦难出文学。若是太快活、太安逸、太饱暖了,连小命都会受到影响的。谓予不信,康熙朝的短命诗人纳兰性德,则是证明中国文学史上“安乐而死”的典型事例。由此可见,过于幸福,过于美满,过于无忧无虑,过于安逸享受的“沃土”,对于文人,对于文学,未必值得额手称庆吧。

安乐,也许并不见得必死;太安乐了,对于作家来说,他人是死不了的,可惜,他的文学则是非死不可,而且是死定了的。

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里,也谈到这类因快乐而死的现象:“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簸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颜之推本是南朝人,曾为湘东王萧绎的常侍,后因侯景之乱,先流落西魏,后滞留北齐。齐亡入周,周亡入隋,历仕四朝,可谓历经战乱变故,阅历人世艰辛。特别是他亲历故国的兴起衰微,感受建康的繁荣没落,对于他的那些耽于安乐也死于安乐的家乡同胞,不胜感慨之至。“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安乐死,和安乐而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当代活得好好的文人来讲,不存在安乐死的问题,反倒的确存在着“安乐而死”的忧虑。

2020-10-30 ●李国文专栏●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60300.html 1 趣读纳兰性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