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抗战烽火中铸就精神丰碑

——评王金平纪实文学《熔炉》

□尧山壁

长篇纪实文学《熔炉》,是王金平历时三年时间,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通过梳理翔实的资料,并以小说式的写作方法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浆水办学、战斗和生活的历史。这部作品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军队在敌后办学,所谓敌后就是敌占区,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大总校及当地广大军民在这里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全书内容全面且非常细致,其中的正规化建校、抗大五周年纪念活动、反扫荡、人物事迹都描写到位,是一本中国革命和中国教育史上的百科全书。本书在研究抗大总校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研究红色文化、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重要书目,是河北纪实文学在红色文化书写方面重要的收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传承我们的红色精神。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熔炉》是在深层次上阐述人民性,这是非常难得的。作者耗时几年完成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作家的文学态度和文学使命感,这种写作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历史云谲波诡,中国革命不是单调和简单的发展,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远比与敌人面对面的搏杀更为曲折,更考验革命者的智勇心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决定自己命运的战争,也不会忘记抗大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抗大造就的抗日干部,抱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即一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着民族解放抗战到底的坚定爱国主义理想,是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的伟大政治基础,也是抗大精神的魂之所在。抗大是在政治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座“战火中的大学”“越抗越大”,培养出成千上万优秀的指战员,他们先后奔赴敌后各个战场,带领部队、民兵和广大群众进行斗争,让敌人闻风丧胆,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为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作品深度融合,既反映抗大总校真实的历史,如何创造条件,如何言传身教,如何与日军进行斗争,如何帮助地方加强根据地建设,再现历史细节,同时也将历史发生地人民群众的状态和丰富的底蕴鲜活饱满地挖掘了出来。

《熔炉》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优秀作品。作品将读者带入抗大总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战斗场景中,领悟到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从而加深了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及初心的理解。《熔炉》的创作有三点值得称道:第一,展现出抗大总校敌后办学的复杂。作品不仅将抗大总校办学及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晰,而且从敌我多方态势等方面写出了抗战历史的极端复杂性。如,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围剿抗大总校,为减少伤亡,避免与敌人主力硬拼,抗大总校化整为零,突围转移,还在驻地组成游击小组,协助浆水民兵一起进行反击;抗大总校的师生,在晋冀边界与敌人周旋,边战斗边学习。第二,塑造出英雄的群体。作者通过人物访谈及查阅资料,挖掘了大量历史细节,塑造了一个英雄群体,整合成一个个英雄故事。正是有了这些性格鲜明、敢于拼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抗大总校在敌后艰苦环境中办学才如此可歌可泣,历久弥新。第三,全书还揭示了人民的力量。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期间,地方党政部门和群众,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给抗大师生腾出房屋、划出山场、缴纳公粮,给抗大干部代养子女,为保护抗大学员,在日本鬼子面前视死如归。人民是苦难的承受者,也是革命的力量源泉。

《熔炉》是一部荡涤心灵的力作,给人以深深的感动。这本书展现了由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迸发出的光芒和这种光芒燃烧铸造的忠诚、坚韧、大无畏,展现出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品格。可以说,贯穿这部作品的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所放射的璀璨光芒,是当代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抗大师生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大家自己动手筑校舍,背柴火,开荒种地,大地当课堂,膝盖当课桌。虽然学习、生活非常艰苦,但广大青年有理想,有目标,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正是在这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员们磨炼了革命意志,培育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书中铁骨铮铮的抗大师生、抗日军民让人十分动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彩。

全书文字富于诗意,细节描写非常到位。采取浮雕式的写法塑造人物,使作品更立体、透彻,也使历史更有温度。作品选择了本土化叙述方式来书写抗大的光荣传统,把抗大精神永远铭刻,使之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抗大精神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和未来。

2020-11-27 ——评王金平纪实文学《熔炉》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63676.html 1 抗战烽火中铸就精神丰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