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郫县豆瓣香

□宋 扬

作家汪曾祺认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对巴蜀而言,这碗人间烟火,被一勺酱香浓郁的郫县豆瓣,升华为生命的味道。

并非每道川菜都要用郫县豆瓣,但用了郫县豆瓣的十有八九是川菜。川菜中的家常菜,几乎都绕不开豆瓣酱,豆瓣酱,又绕不开郫县。

画家张大千不愿出任日伪高官,避难郫县时,常入厨烹川菜以待客。友人赞其不只画技精湛,厨艺也堪称一流,张大千笑言:“没有郫县豆瓣,我就不入流了。”这才是普通人与川菜大师的距离,那一勺郫县豆瓣起着关键作用。豆瓣的地位,可见一斑。

据《郫县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福建永定县翠享村陈氏,一大家人挑筐扛包,移民入川。因遇连日阴雨,他们随身携带的充饥干粮——胡豆,也就是蚕豆生了霉。陈氏便在田埂上晒干后,用辣椒、食盐拌和,以填肚解饥。然而一入口,竟觉鲜香爽口、余味绵长。入蜀后,陈氏定居于郫县,他们将此无意间得来的食用方法保留了下来。一个偶然的机遇,郫县豆瓣生涯从此开始。

原来,人与美味相遇,只是一场机缘巧合。如同啤酒顾问兼作家霍斯特·多恩布施告诉世人的,啤酒诞生于做面包时,突如其来的降雨,让湿面团变成酵液。又如北宋名将宗泽,将硝盐撒在猪肉上,造就了“金华火腿”。如果没有这些小失误,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尝试,那么,世人就不可能与那么多人间至味相识。

小小胡豆,随同迁徙的人潮奔赴巴蜀。离开福建时,胡豆还只是一颗颗毫不起眼的干粮,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刁难,豆瓣与辣椒偶然结缘。从此,一味经典酱料,天赋人间。如果说,豆瓣酱落户郫县只是无心插柳,那么,豆瓣产业的繁荣则体现了“天地人和”的哲思。

当年的郫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它地处成都平原的上风上水,地肥土沃。岷山的清清雪水,一路奔流,刚过都江堰,就流到了郫县。这些造就了“水旱从人,时无饥馑”的自然禀赋。郫县豆瓣要发酵出浓郁的酱香味,的确有了先决条件。

其实,每一缸郫县豆瓣的成熟,都是日月星辰的恩馈。豆瓣生产,说易不易,说难不难。把蚕豆瓣在约一百摄氏度的水中浸泡并消毒,然后制曲、发酵、物料混合、再发酵,接着,混入剁好的辣椒酱。最关键的环节是:翻、晒、露。日晒夜露,豆瓣广纳日月星辰之精华。少则一年,多达八年,一缸色泽红润、味辣香醇、黏稠适口的郫县豆瓣酱才大功告成。

缺少鱼肉的年代,郫县豆瓣并没有烹调回锅肉、豆瓣鱼与麻婆豆腐的机会,唯一能辅佐的或许只是一碗白米干饭,甚至一碗面疙瘩糊糊。豆瓣酱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路,酱在,人们的味蕾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对巴蜀人而言,乡愁只是回忆中飘香的郫县豆瓣。

一勺豆瓣酱,让人不忘来时的路。辣椒,原产于墨西哥;胡豆,原产于地中海。三百年前,它们断然不会想到,会在遥远的中国相聚。这让豆瓣酱看到了巴蜀包容天下的胸怀。味出四川,魂系郫县,中国川菜从此有了灵性不改的美味之魂。

有人说,天赋川菜一味魂。原来,很多年前,郫县豆瓣早已见证了巴蜀美味的前生今世。

2020-12-11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65337.html 1 郫县豆瓣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