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那天,在安平

□高宏然

那天,在安平,天空飘着零星的雪花。

我们拜访了烈士王仁庆的女儿王秀沾。这个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说,她父亲在世时没留下一张照片,只留下两件衣服:一件是做工精致、绣着荷花和飞鸟的裙子,一件是被刺刀刺得千疮百孔的血衣。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并于当年9月经台城村弓凤洲介绍入了党。后来,他不幸被捕,在狱中非常英勇,受尽酷刑,却始终不肯投降,不肯说出地下党组织的名单。临刑前一天,他将自己的血衣装在送饭的罐子里,托一个好心的狱卒带了出来。那年我9岁,娘看到血衣,当场就晕了过去。”

说到这些,王秀沾哽咽了。“当年,我父亲将自己14岁的儿子送到部队。当兵不到一年,一次执行任务时,他遭到鬼子袭击,英勇牺牲。几年后,我弟弟也因病去世。为了给弟弟治病,母亲几乎变卖了全部家当,唯一就剩下了这条裙子。她跟我说,这个无论如何也不能卖,你爹说过,这是他送给我的,让我留着做个念想……”

新中国成立后,烈士王仁庆的遗骸从牺牲地运回老家安平。当时已经15岁的王秀沾对父亲的葬礼印象特别深刻,她说,当时除了各级领导,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都来了。从小没怎么见过父亲的王秀沾忽然一下子就懂得了父亲,懂得了他的壮烈和光荣。

临走时,王秀沾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我们大冷天的来听这些老故事。在转身下楼的瞬间,早已抑制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天,在安平,偶遇了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一级演员靳灵展。她出生于安平,为我讲了老家的故事,讲了积极支援抗战的母亲和为掩护乡亲被鬼子杀害的舅舅。她说,母亲今年90岁高龄,还住在老家南王庄村。虽然老人家已经耳聋眼花,却能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抗战歌曲,只要她回家,老母亲就爱唱给她听。

“你不信可以打电话听听!”靳灵展爽快热情。拨通电话,那头传来一位老人颤抖的声音:“是展吗?展!”

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人家您好!我是靳老师的朋友,听说您能唱抗战歌曲——”

“展啊!展!”老人执拗地叫着女儿的名字。我正不知说什么好,电话那头,老迈颤抖的声音不见了,突然响起清晰高亢的歌声:“我们英勇的吕司令,给冀中八百万人民,带来无限的光明。在广大的平原上,栽下了自由的火种,在滹沱河的两岸,领导冀中人民展开神圣的自卫战争……”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泪奔了。刹那间,我仿佛看见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看见了烈士们宁死不屈的身影,还有冒着战火到前线运送伤员的农民担架队、给八路军送粮食的大车队,以及在鬼子的刺刀面前临危不惧,叮嘱孩子“就是死了,也不能留下骂名”的老区母亲……

那天,在安平,我们前往黄城村听一个村民讲他母亲的故事。他母亲当年参与过救助伤员,杨各庄那一战非常惨烈,当时好几个村的老百姓都到滹沱河边抢救伤员,并纷纷脱下自己的衣服为战士御寒,其中也包括很多大姑娘、小媳妇。

为了佐证这个故事的真伪,我们在安平县采访时借阅了一些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共安平县委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安平历史》第一卷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滹沱河边的杨各庄打仗时,正值初春,河水开始解冻,有些战士过河落到水里,游到对岸后,西赵庄、辽城等村的青年男女立即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披在战士身上,接到家里化装成夫妻、兄弟等掩护战士……”

在杨各庄村的烈士公墓,我们看到这样一段碑文:

“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十四日,杨各庄战斗我处于背水作战,众寡悬殊,而英勇战士前赴后继,顽强抵抗……民兵积极助战,群众热情掩护,青年妇女义愤填膺,亲脱己衣给赤身战士防御寒冷,抢救伤员安慰饭食,背回尸体赶快掩埋,视同亲生儿女同胞兄妹,这许多英雄节烈可歌可泣的事实,史无前例……”

读罢碑文,泪水已模糊双眼。要知道,安平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德之乡,这里民风淳朴,妇女恪守本分,尤其注重名节,可是为了抢救素不相识的八路军伤员,她们竟在凛冽的寒风中脱下唯一的棉服,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大爱深情。

那天,在安平,在这块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红色热土上,我们一次次追寻。拂去岁月的尘埃,一桩桩铁血往事刀枪未冷,一个个平凡英雄的名字灿若星辰。

2021-08-06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95810.html 1 那天,在安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