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鲜饺唇齿香

□谭国伦

冬至一过,年味渐浓,烟火气里就有饺子飘香了。无论解决温饱,还是情感凝聚,非饺子莫属。

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皮里。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上对来年美好的期望。夏至,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立秋长秋膘,丰收饺子乐陶陶;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入九天气寒,一碗饺子当棉袄。女儿大,把人嫁,离娘饺子去夫家;新娘美,新郎俏,和睦饺子全家笑,婆媳齐心好日子,幸福生活已来到。出门饺子进门面,期盼亲人平安归来,饺子就像元宝一样,有出门发财的寓意。

聚会,可以没有下酒菜,一盘饺子足以小酌。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日子会越过越好。“春前腊后物华催,时伴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宋代陆游的饺子就酒,喝出了人生好滋味。

最美好的祝愿都在饺子的皮和馅里。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米粉制作,馅儿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鸡肉、鱼丸等,素馅又分为什锦与普通素馅,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其中,芹菜意为勤财,韭菜意为久财,白菜意为百财,香菇意为鼓财,酸菜意为算财,油菜意为有财,鱼肉意为余财,牛肉意为牛财,羊肉意为洋财,大枣意为招财,野菜意为野财,甜馅意为添财。如今,人们物质生活丰富,想吃饺子马上可解馋虫。大街小巷饺子馆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随手拈来,即刻包上一碗。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三国时魏人张揖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的食品,称作“月牙馄饨”,和如今的饺子形状类似。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儿”,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专门提到“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等等。宋末周密的《武林旧事》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这种提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仍可见到。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最迟在明代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正月初一,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之意。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俗话说:“小寒大寒,吃饺子过年。”为过好年,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着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在北方,除夕,更重要的是全家老少一起包饺子。

饺子不仅果腹香,它还是一首流传久远的诗:庖手馄饨匪一朝,馔素多品此为高。薄施豆腻佐皮软,省著椒香防乳消。汤饼粗堪相伯仲,肉包那敢奏功劳。还方谨勿传方去,要使安贫无妄饕。

饺子是烟火里最丰盈的部分,它引领着烟火的脉脉流向。回家吃一碗饺子,是很多人的奢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