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阴影 留白

□滕树海

那年深秋,我来到承德这座有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小城沿河而建,依山傍水。

日渐拥挤的城里人,把河边当成稀罕的休闲场所。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子,在河边专心垂钓。别人钓鱼都是身前放几把钓竿,什么海竿、手竿都有。而他,只有一把小手竿。那年的雨比往年多,河道的水流很快,比较浑浊。只见他不慌不忙,挂饵、甩竿、提竿……十提九有。上来的不是小鲫鱼,就是一种叫作“马口”的当地野鱼。他的脚下没有水桶,每每钓上鱼,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把鱼摘下来,然后扔进水里。我问他,别人都留着卖钱或是自己炸鱼干吃,你怎么都放了?他淡然一笑:我就是图个乐趣,喜欢这个过程,小鱼帮我实现了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这种快乐,我怎么还能吃它呢?水里才是它的家,它有权利快乐地生活。

河对岸不远处,就是半壁山,上面有修复后的魁星楼。据记载,公元1828年,时任承德知府海忠,为祈求当地文化昌盛,兴建了这一供奉道教神仙“魁星”的道观。魁星楼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势而建,自上而下依次为楼、廊、殿、阁、苑,呈现独特的道教建筑风格。主楼修建在山顶上,气势宏伟,里面供奉着魁星神;山腰处有碑廊,保存着大量古代碑刻以及木雕情景画等艺术品;再下面是荣仕和乐真两座大殿,供奉着一系列道教神仙;最下面的门殿还有大型道教护法神张天师等系列壁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历史的足迹渐行渐远,承德避暑山庄却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园林建筑上的丰厚遗产。每次逛避暑山庄都是闲庭信步,踏寻懵懂时期留下的青春足迹。那时,我们四十个稚气未脱的小家伙,经常以活动为名蹿入园中,春看嫩柳萌芽,夏游碧湖如画,秋赏枫红明月,冬耍雪地冰花……偶尔还借实习之名,坐着学校的大巴车进园扑蝴蝶、捉蚂蚱。那段日子,至今深深印在我和山庄的共同记忆里。虽然后期景观修复了很多,山庄带给我的快乐,却怎么也无法超越从前。就像小时候吃不够的酸菜丝炒瘦肉,如今,无论到哪个饭店,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其实,变的不是味道,而是感觉。母亲在世时常说:饿时吃什么都香,饱了吃蜜也不甜。

天津的三哥来了,带着94岁高龄的老娘。老人家三年前曾来过一次承德,当时她非要步行看看避暑山庄。沿着湖区,我陪她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她不停地跟我讲:三十多年前来过一次,忘记山庄什么样了,趁自己还能走,再好好看看。与其说看,不如说陪她说话,讲她从小当地下党交通员,讲她如何拉扯三哥他们过日子……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戏、一部史料,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一样丰富多彩。

老人家第三次来承德,很是高兴。看时间还早,我陪她来到万树园,看新推出的沉浸式皇家园林实景演出《梦入避暑山庄》。演出以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艰辛历程为主题,讲述了1771年,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谱写了一曲不畏强暴、奋勇抗争、万里东归的赞歌。年事已高的老娘,不一定能记住这段史实,却对这种新颖的演出方式和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大加赞赏,不停地鼓掌拍照。见老娘高兴,三哥不住向我致谢。

三哥是个孝子,从小生长在天津,我俩也是偶然相识、相交,直至后来成了忘年交。最终拉近我俩心与心距离的,还是“孝”字。纵观历史也好,自身感受也罢,想来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都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圈子。要想真正融入另一个圈子,只有求同存异,就好比数学老师出的考题——求两个圆相交重叠部分面积一样,而这部分面积,又常常用阴影标注。我的数学一直不好,最怕做这类题。

如果人与人相交的部分有阴影,我想,还是留白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