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冀南品花糕

□郑永涛

即便身在异乡,年味儿也是越来越浓了。办年货的人越来越多,零零散散的鞭炮声也日益稠密。这时,故乡也该到蒸馒头、蒸花糕的时候了,特别想起故乡冀南一带的花糕来。

花糕,是一种用白面和大枣做成、专事供奉神佛的面食。通常在过年和其他节日时,潜心热蒸,有时,还得临时蒸。虽说是乡间面食,却也是一种艺术与实用并进的美食工艺品,当属精工巧作的精细活儿了。

腊月二十三,故乡人便要开始相帮着蒸过年的馒头了。旧时,便有“年年腊月二十三,老灶爷奔上天”一说。老家情深,总把春节看作最闲散、最享福的重大时日,因此,馒头也是一蒸就是好多笼,一直能吃到过完大年。显然,过年蒸馒头可不是小活儿,需要乡邻互助才能顺利完工。

蒸馒头时,男人们握着杠子压面,劈片柴与烧火;女人们则用灵巧的手来揉馒头、捏包子以及做花糕。孩子们更是闲不住,通常是搬搬东西、借借物件……就这样,在越来越浓的年味当中,在飘着麦面香的屋子里,大家一边揉馒头,一边快活地说笑,半晌,就揉好了满满当当的馒头。若是蒸到了晌午,主人家就会做上可口的菜肴,让大家就着刚出笼的菜包、豆馅包等,吃饱了再走。蒸馒头,简直就是享受年味的特殊过程。

揉馒头是充满趣味的,蒸花糕则更是奇妙无穷。一团面和一些枣子,经过一双充满灵性的巧手加工制作,居然能变成一件红红火火的艺术品。不过,这种过程在很多巧妇们看来,也无非如此罢了。

做花糕时,先擀出一张厚厚的圆饼来,然后,安上一些装饰面皮的大红枣,接着,再盖上一层圆饼,最后,用一个垫了面花的枣子摁在正中央,一个最简单的花糕便做成了。若只能做出这样的花糕来,恐怕巧妇们便不能称其为心灵手巧了。冀南花糕的样式,的确繁多,随便哪位巧妇,都能以精美绝伦的花糕,博得众人的惊奇和称赞。花糕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上面或龙或鱼,或花或鸟,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美食艺术就活跃在细微、投入的制作过程当中。

这灵秀、火红的花糕,是人们在黄土地里的艺术创造,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也是上天给予公众一点点的安慰与温暖。花糕融进了他们的技艺,更承载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糕在他们的手下有了生命,随后,又陪着故乡人,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勤奋劳作与不懈探索。

烹美食、调美味,其实,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花糕总得用手捏,用剪子剪,用梳子摁,最后,按上黑豆或高粱籽作为一双意趣横生的眼睛。胖胖的“刺猬”等于财神爷,背上顶着一只大斗子,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须放在门楣上用以招财进宝。“蛇”是财神奶奶,将它放在粮仓里,据说,吃多少粮食也不会显少。“燕子”放在灶台上,女孩子吃了,就会像燕子一样心灵手巧。“鱼”是“余”的谐音,吃完以后,家里会余粮多多……这些老物件,都有入情入理的说法。小时候,还常常踊跃地参与进去。这么多年过去,很多人已将它们忘得差不多了。反倒是故乡的花糕,常年热气腾腾、麦香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