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探寻明代燕赵学术之魂

——读《燕赵学术思想史(明清卷上)》

□任娜

燕赵大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涵养了燕赵学术的基本品格,铸就了燕赵人文的精神特质。先秦时期,此地是学术发生、争鸣、融合的重镇。汉以后,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学术重心逐渐南移,导致此区域的学术思想呈现衰落之态。迨至元明清三代,燕赵地域成为畿辅之地,其在文化、思想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燕赵地域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强辐射之地,而且成为南北学术交流、交融的中心。

虽然燕赵学术思想经历了从强盛到衰弱再到复兴的起伏,但它如奔腾不息的河流从古至今滋养着此地学风,涵育着此地精神,延绵着此地文脉。当今,燕赵之学作为重要的地域思想资源,是京津冀文化的繁茂之基,凝结着北方文化精神。许卉博士撰写的《燕赵学术思想史(明清卷上)》(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聚焦明代的燕赵大地,通过对此历史阶段人物、著述、思想的爬梳和论述,展现燕赵大地学术的丰富、多元、深邃、兼蓄等面貌,描画出燕赵大地学术的演化和流衍脉络,不仅深化了燕赵大地学术研究,对推动明清学术思想研究也具有积极作用,展示出燕赵地域之学在中华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性,堪称一部填补明代地方学术研究空白的力作。

该书全面剖析了明代燕赵地区的学术生态,涵盖了理学、心学、文学、佛学、兵学、农学等诸多领域,揭示了这一时期燕赵学术思想的演进轨迹,展示了燕赵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多样性,为学界重估燕赵学术、人物的地位和价值提供了可信、确凿的研究资料。作者以时间为线索,立足于丰富的史料,从明初朱子学在燕赵的传播与影响开始,逐一呈现了各主要学术思想发展、交融、演变的过程,直至晚明时局变化对燕赵学术、精神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梳理、研究史料的过程中,作者认为,近代以来,思想史的研究着重于重要思想家的研究,其中燕赵大地的学者如刘因、孙奇逢、颜元等人,虽然都得到了关注,但是燕赵地域明代学者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存在被遮蔽、低估的现象。作者通过对学术人物、学派的挖掘和探析,不仅使燕赵学者应有的历史地位得到凸显,而且彰显了燕赵地域思想的重要价值和影响。

该书在拥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通过对大量珍贵文献的发掘和解读,以明代燕赵学者的学术争鸣与实践探索为背景,力图再现学术发展轨迹。如对心学在北方传播脉络的构建,作者认为,明代心学在燕赵之地的接受者首为贺钦,其师承陈献章,在北方传播江门心学,教化乡闾四十年。其学不仅在当地影响深远,且远播朝鲜。同时,贺钦与罗伦、章懋等人在学问上皆有论辩,是南北学术交流的明显例子。甘泉心学在华北地域的弟子有王崇庆、蔡叆。王崇庆受业于湛甘泉,被湛甘泉赞为振兴其学术的“老壮始末不少相负”之人。他与吕柟、韩邦奇等为友,在学问上切磋往来,尤其与吕柟的讨论形成《端溪问答》一卷。吕柟、韩邦奇、马理等皆为关学代表,王崇庆与诸儒的交往、论辩,可谓是甘泉心学与关学的交互、融合、发展。蔡叆亦为甘泉亲炙弟子,在宗师说的基础上发展了甘泉的“二业合一”论。该书首次勾勒出心学一脉在燕赵之地的流衍和发展,丰富了明代心学内容,扩展了心学的体量,而且展示出南北学术的传播、交流、融汇。这种在历史、学术的格局中探讨燕赵本土学者如何顺应学术、时代推动而形成燕赵地域学术品格和面貌的问题意识,展现出作者在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

该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采用细致入微的个案分析和宏观把握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作者不仅深入挖掘了明代燕赵学术名家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还透过他们来审视整个时代的学术风气与社会背景。如对孙绪文学批评思想的探析,作者认为孙绪对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变革的批评,不仅代表了程朱学者对当时流行的盲目复古、摹效之风的反对,更是对心学大盛所带来的潜在弊端的预先警醒,是对脱离世事、不切实用、无益于经世的学术思想的审视。论人事不离时代,通过人物反观时代,这种综合研究方法使得全书呈现出立体而鲜活的色彩,既彰显出此历史阶段的燕赵人物对地域精神品格的塑造与陶铸之功,又揭示了燕赵学术思想在中国传统学术版图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作为一部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力作,不仅为明清史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素材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明代燕赵大地丰富多彩的学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