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7月3日,首届“大运河河北段”学术研讨会举办,80余名专家学者研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新光彩

位于衡水市故城县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走进位于衡水市故城县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以明清风格为主的建筑映入眼帘,卫阳楼、当铺、酒坊等建筑,恢复古城历史风貌,再现运河文化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7月3日,由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故城县委县政府主办的首届“大运河河北段”学术研讨会在故城县举办,80余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打造平台 挖掘运河文化内涵

“故城界出两河间,七十湾过又二湾。回首风涛随处是,何时得许卧东山。”运河诗词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一类,流出了平仄相间的音韵谐美,也流出了五彩缤纷和回味不尽的隽永,凭借简约字句、优美音律,人人可诵读吟唱。

“运河诗词,不但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地方风俗、历史人物等的描述,蕴含着丰富的地方人文信息。”沧州市东光县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匡淑玫说,大运河古诗词,抒写的就是流动的历史、流动的情怀。挖掘、利用好运河诗词,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运河文化,发现运河之美,也可以提高地方文化自信。

不仅运河诗词,作为流动的文脉、宝贵的遗产,大运河河北段主河道总长530余公里,沿线古镇遗址、非遗技艺、漕运历史、民间文化,生动勾画了运河沿线民众的生活图景,传递着民众生活与精神信仰等多方面历史信息。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在保护历史记忆、歌颂民众智慧,弘扬运河文化,服务文明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为进一步做好大运河文化内涵和外延研究,更好展现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河北师范大学积极筹备,经河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于去年6月成立了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并在本届研讨会上为该中心揭牌。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介绍,该研究中心将在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与挖掘工作,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和咨询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促进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转换。

“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必将成为研究挖掘运河文化的重要平台、弘扬运河文明的重要窗口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河北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张立方说。

加强保护 延续运河文化记忆

今年6月1日起,《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的专项法规,为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条例》突出活化传承利用,统筹规划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措施,在责任体系、多方协调、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等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刘忠伟介绍,今后会在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执法素质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营造依法保护、监管、利用的良好氛围。

有专家指出,《条例》虽然出台,但只是宏观设计,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还需要制定配套专项规划。当前,各地对大运河的建设更多是围绕基础建设进行的,与康养、文旅等产业有机融合还不够,仍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制定长远规划。

保护大运河,除了在法治保障上下功夫外,建立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必不可少。大运河作为大型线型文化遗产,其监测难度大,需要各方通力协作。沿运河各地可以通过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分级建立运河文化遗产自动化监测采集、传输和管理系统,实现文化遗产管理方式从人工到数字化、智慧化的转变。

具体而言,首先是通过建立遗产动态监测数据库,将遗产地理位置、列入标准、法律保护等基本情况录入其中,并做到实时更新和补充完善;其次,建立遗产采集和传输系统,实现对重要遗产河段、点位实行监测视频的全覆盖;再就是建立遗产监测与管理网络平台,实现对遗产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通过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遗产保护状况,及时发现各种针对遗产的危害行为,评估和预测遗产风险状况,为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限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研究员靳怀堾说。

合理利用 活化运河文化价值

大运河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旅游潜力。河道本身和遍布河道两岸的闸坝、码头、桥梁、街巷等,展现的是一幅多彩中华历史画廊。通过挖掘和展示运河文化,让运河文化遗产廊道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的胜地,并在高品质的文旅体验中让运河文化深入人心、滋润心田。

在当下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有专家提出,可以在科技的支撑下,拓宽大运河文化带的宣传渠道,积极采取“科技+旅游”“科技+文创”等多种形式,使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光彩,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可以将经过河北省运河流域的景点录制拍摄下来,形成‘掌上运河’。”沧州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室讲师卜杉杉介绍,每一个遗产点位,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可以展示在小小的手机上,打造这样的工程,可参考“云游故宫”“云游敦煌”等案例。

近年来,文创产品充斥在我们周围,“科技+文创”更是弘扬运河文化,让人们了解运河最有效的途径。以沧州为例,沧州手工业产品丰富、美食众多,都可以与运河文化深度融合。比如沧州河间的玻璃制品远销国内外,可将当地运河风光、铁狮子、武术、杂技等形象融入其中,打造一系列文创产品,让这些散布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感受大运河的魅力。

“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不可避免,要妥善处理好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靳怀堾介绍,大运河沿线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编制好“运河文化保护与利用规划”,理清当地的运河特点和文化特色,提出明确保护与利用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及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防止新开发项目破坏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