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

张 银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黄骅县(现为黄骅市)西段庄村来了一位青年教师,这位教师姓张。

张老师上岗之前,县里主抓教育的领导告诉他,这份工作没有工资,每月只有几斤粮食。他毫不犹豫地签下聘任书。张老师知道,没有工资对一家老小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想为新中国做点什么。

在那个年代,村里没有多少户人家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张老师知道,新中国的建设需要教育,需要人才。于是,那段时间挨家挨户劝学,便成了张老师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与家长做朋友,一年下来,家访几十次,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后来,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张老师被调往黄骅县完全小学当校长,但他家里的生活依然不富裕。张老师常教导自己的子女,“人活着就得给国家做点什么,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挣不了大钱,但是我问心无愧。”

“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1974年严冬,弥留之际的张老师抓着儿子小张的手,吃力地重复着这句话,直到看到儿子重重点头,他才撒手人寰。

1975年春天,刚刚高中毕业的小张,接过父亲的衣钵,走上了三尺讲台。

小张将父亲临走时留下的那句话谨记于心,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教育信仰,潜心教书育人。小张老师在工作中严谨求实、勤奋刻苦、敢于创新,他和学生逐渐形成了亦师亦友亦父的关系。他的课,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不思考的、没有迟到的。不久后,小张老师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张校长。

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到了黄骅县,小张老师身边几个同事坐着绿皮火车去到深圳,寄来长信:“深圳遍地是黄金,快来吧,我们一起闯出一片新天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优渥的生活很诱人,小张老师的心曾有波动。但是,那句熟悉的话语始终萦绕在他耳边——“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最终,他选择留下来,培养更多的孩子。这一干就是42年。

老张老师与我素未谋面,但是我认识他,他就是我的爷爷,人民教师,中共党员,张鸿志;小张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人民教师,中共党员,张永泉。

记得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看到我报考师范学院后,脸上露出了微笑,“好啊!三尺讲台上又要多一位干良心教育的张老师。”

“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我曾经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在爷爷和父亲的故事中隐隐地体会到他们对这种教育信仰的虔诚。

2004年,师范学院毕业的我终于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心怀忐忑和兴奋走上讲台,才发现要想做好这个良心活儿并不容易。怎样才能把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怎样才能让教室里的学生都能受益?怎样让我的学生离开学校时能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有修养的人?

至今,十几年的教育生涯,我对“良心活儿”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启迪智慧;以人为本,用真心和爱心浸润心灵。

师者如兰,香远益清。相隔七十余年,春风化雨,换了人间。如今我们的日子美好丰盈,不可同日而语。进入新时代,不变的是我们祖孙三代党员教师对教育的信仰。

(作者工作单位:沧州市渤海新区中学)